最近網上流傳稱顏寧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開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因此,有許多網友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流露出了不滿、不屑的情緒,有的對她則是冷嘲熱諷,乃至誹謗。
而有部分網友説: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
顏寧為什麼三次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制度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從成立至今不過才26個年頭。
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從此以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並一直延續至今。
而實際上,我國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院士”的頭銜,僅稱為學部委員。院士的產生可謂是一波三折。
一、科學院士的由來
1、提出設立科學院士制度
1953年2月,“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學家乘火車赴西伯利亞,實地考察蘇聯如何組織和領導科研工作,看到了院士制度對蘇聯科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國後,錢三強便在中科院院務常務會議上總結道:蘇聯科學院在短短30年間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就在於院士制度“培養起健康的學術風氣”。他欲提議建立院士制度。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成立院士制度“尚有困難”。因此,中科院在學習蘇聯的基礎上,決定以學部委員制度代替院士制度,作為一種過渡性措施。
到了1954年10月13日,郭沫若在一次會宴上被蘇聯科學家柯夫達説服。柯夫達直言不諱地告訴郭沫若:“沒有院士,是不能稱其為科學院的,只是各個研究所的聯合行政組織。”
緊接着,郭沫若把個觀點傳到分管中科院工作的副總理陳毅那裏並説服了他。兩人很默契,在1955年6月1日,郭沫若在學部成立大會上提出了“要搞院士制度”,只是當時沒有得到通過。
1979年,出任社科院首任院長的胡喬木主張建立院士制度,於1980年7月,聯合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遞呈送了《關於建立院士制度的請示報告》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條例》。同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中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建立院士制度,明確提出“院士是中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
2、本以為院士制度就此成立,沒想到又被爭議擱淺。
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再次對“院士問題”進行了討論。蘇步青提出:“我國應該有院士制,院士應有點權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學部委員,與學部的工作結合起來。”
但是,劉恢先則持反對意見,提出:“在實行學部委員制度的同時,又實行院士制度,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這麼做等於把現在學部委員的身份降低了。”
李國平也批評:“院士制度是在降低學部委員學術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學部委員不禮貌的表現。”
會議結束後前一天,由於學部委員之間對“院士問題”爭論不休,院士制度再次被擱淺,學部委員稱謂仍繼續沿用。
3、最終建立
1984年12月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決定,擬在中國建立院士制度,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稱號改為院士。這一決定得到了當時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嚴濟慈、吳仲華、盧嘉錫、武衡、錢學森等人的擁護。
可是,對於建立院士制度問題,中科院仍認為“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由此又不得不再次擱淺。
到了1992年,突然出現轉機,籌建院士制度工作迅速啓動。並在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6月3日至8日,最終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
二、院士的評選
評選院士是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增選多少,目的是以充實和健全科研機構。
院士的評選需要經過三個流程:
首先,提名候選人。院士的評選是每2年舉行一次。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值得一提的是院士候選人名額不接受本人申請。
其次,確定最終候選人。經過初選後,各科研單位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並且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單位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最終候選人必須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單位的最終選候選人的建議人選。
最後,還要經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查確認後,由學部主席團確定最終候選人。
再者,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新當選的院士必須是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由此可見,新當選的院士不是由中科院決定的,而是最終由投票產生。
但是,在此之前,所有的院士候選人需達到評選條件: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
只有符合上述條件者,才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為何顏寧三次落選院士?
從以上院士評選條件來看,以顏寧的科研貢獻,完全符合提名條件。也就是説,顏寧不管怎樣,在哪裏,只要還是中國籍,她都還會每兩年獲得一次提名。
不得不説,院士的評選並不是像網上説的那樣,需要個人申請。為此,在5月25日顏寧在微博上進行了回應。她表示自己做事比較隨心所欲,以“旁觀者”的視角看待參與競選院士,並不是為追求名利。
至於,為何顏寧三次落選院士?現在看來,這結果並不是誰能控制得了的,所有的新院士都是經過投票產生的,符合規定者當選。顏寧落選很顯然是因為票數達不到要求。
四、結語
我國的院士制度尚且年輕,或者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是在此之前,我們的院士評選還是需要遵守院士制度。相信它,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會越來越完善,並能營造出更好的學術土壤,吸引更多的流失海外的科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