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36氪在上海舉辦了WISE2020超級進化者大會,邀請創業領袖、頭部投資人、明星創業者以及資深行業專家,分享跨越不同增長週期的秘密,就5G、人工智能、新零售、在線教育、智慧出行等行業進行深度探討,幫助創業者跳出行業軌道來了解整個商業市場,把握更多的創新機會。
WISE2020超級進化者大會超級進化論圓桌
在本次活動的圓桌進化論環節,36氪助理總裁馬金男邀請了御風集團董事長、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36氪基金創始合夥人、集團副總裁趙甜,分別從企業家和投資人的角度,探討了地產行業的創新變化,以及在今年複雜的形勢下,企業家應當如何進化。
作為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馮侖1991年創辦萬通集團,他在商業領域的不斷摸索實踐也是超級進化者的典型縮影。馮侖認為,地產是人們創造的有價值的人造空間,承載了人們生活中80%的時間,是一個又老又新的行業,其中對安全、舒服、便捷的追求是不變的。
“進入到後開發時代以後,簡單的住宅開發銷售的日子慢慢不好過了,創業者更關注空間的服務,我們叫做吃軟飯,掙硬錢,軟飯是靠服務運營,把每一平米的空間服務質量提高,同時獲取好的租金回報”,馮侖稱。
房地產行業的重心轉移到運營、服務上來,用空間更好地為創業者連接各方面的增值服務,更強調空間給創業者帶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現在房地產成為了創業的加速器,也成了創業者的若干保姆之一。馮侖表示,“對於企業家,我們早期創業的時候經常互相打氣,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今天再延續一下這樣的説法,走正道、吃軟飯、掙硬錢”。
談及民營企業的活力問題,36氪基金掌門人趙甜認為,民營企業需要更加積極進取的進化精神,來保證更好的創業活力,那麼民營企業不僅今天能夠愉快的過七夕,也會有更多百年好合的優秀企業。
以下是圓桌對話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
馬金男:聽説馮總剛從海南三亞過來,歡迎您從海天盛宴來到我們的思想盛宴。今天特別高興邀請到馮總,同時今天的話題也非常適合您。因為您創業三週年,一直在不斷地折騰,不斷地進化,給了不少中國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很多啓示。您身上有很多的標籤,包括商界的理論家、企業家、地產行業的帶頭大哥,包括投資人。這些標籤您最喜歡哪個?
馮侖:地產商。
馬金男:為什麼呢?
馮侖:因為一直幹這個,能夠養活自己、發展企業和提供產品的就這一件事。地產商這件事我們做的非常堅持,剩下的事是在人生過程當中帶出來的。所謂地產特別有意思,大家看到的是買賣房子,而在我們眼裏是一個空間的導演、是製片。我們從空間入手,作家從人生入手,再好的人生故事80%都發生在我們的人造空間裏,而怎麼創造有價值的人造空間,而且還能跟人收上錢,這是我們的工作。我覺得我特別喜歡地產商這個角色。
馬金男:您覺得很自豪。甜總,您對馮總一直以來的印象是怎麼樣的,他身上的標籤您喜歡哪一個?
趙甜:我剛剛是第一次見到馮總,我當時蹲下來彎下腰叫他老師。做老師的人一輩子都有做老師的情懷。不知道馮總您更喜歡哪個稱號,您屢屢站在台前,也做了自己的自媒體,也輸出了很多的金句。把您做地產商的精髓,您做商人的精髓抽離出來,變成普世商業規則和對人性的理解,這是您特別高明的地方。當然不是因為我今天的角色是您的捧哏,而是一直以來有關注您的很多文章。
馮侖:其實這特別正常。我們最近做健康的不動產。人越老,身上的味越多,只不過散發的味一個是跟人體生理健康有關的味,還有一個是情感、觀察、經驗或者思考的味道。無非我就是活的久,這兩種味都有。但是前面的味收拾的乾淨一點,一般人也聞不到。第二個味,就比如説當老師,樂於分享。企業界裏頭愛説話的大部分都跟當老師的經歷有點關係,作為曾經老師的感覺,説話這件事,或者分享這件事,就會當成公益的一個思考,沒有功利目的,而是見到人就願意説兩句。
我不知不覺做企業30年來,一邊講着空間的故事,一邊散發出一些相關的思考,也講很多話,這些話人和人説的方式應該都不一樣,只不過我説的有時候稍微偏低俗一點,大家覺得不那麼累。我叫淺入深出講故事,這是我説話的習慣。
為什麼叫淺入深出呢?我們以前的詞用反了,説深入淺出,我們上來講高深的東西人家都走了,如果我講人間故事,男歡女愛的故事,“淺入”地講的話,大家都在那坐着。深出是什麼?大家一琢磨有點意思,這就算深出了。沒琢磨,你就一樂,那也就算上午沒白坐。包括《論語》、《莊子》、《聖 經》這些經典著作都是淺入深出,先講故事,再講深入的內容。這個表達的習慣也帶來一些味道,於是給你這麼一點印象。
馬金男: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節目上看到馮總的演講或者講課。馮總的講話很有意思,可以把枯燥的話題用淺顯易懂的話講出來。我們籌備圓桌的時候,也有徵集網友的問題,有人提出您創業30年來一直沒有想着退休,一直嘗試各種行業、各種佈局,包括投資,您背後持續的動力是什麼?
馮侖:動力有大有小。大着來説,剛開始想改造中國,後來想改變世界。從小裏説,得有點成就感。這一輩子反正是不管怎麼待着,幾十年得過,吃了等死的過,還是折騰着給自己不同的驚喜?不同的過法,翻成書面語言,就是需要對最後的人生有所期待,希望自己有所成就,這都是家長從小講的。
就我成年以後來説,的確多了一點使命。這個使命就是想讓自己生活的世界比以前有所不同。而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所改變,變得更好。比如説做房地產,相比原來蓋的房子,現在蓋的房子就有所改變,住在這裏的人的體驗、感受和滿意度在提升。這個是對世界的一個小小的貢獻,我們也在不斷地改變。
我們最近幾年做了很多圍繞大健康的不動產。比如説康養社區、健康公寓、療愈式酒店、醫療中心。拿健康公寓來説,大家比較熟悉,現在住的人造空間,有七類因素跟你有關:光線、空氣、水、聲音、精神、行為等等,這些一共涉及到110個指標。如果把七大類、110多項指標做到了,保證你在這裏活的比在森林裏活的時間還長。注重空間的質量,比如説像舞台上這種燈光就不符合標準,健康空間的燈光最重要的標準是“見亮不見燈”。例如每天出去,看到是白天,但是你沒盯着太陽,太陽也並不是每天都對着你的眼睛,如果太陽十幾個小時對着你的眼睛,這是見了燈,但是你見了燈,眼睛就黑了,它對健康是不利的。我們現在做這樣的健康空間,就是對未來、對客户、對健康的責任,同時也是對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改善所做的一點工作,這是挺大的動力。
我總覺得別給人添亂,儘量改善,讓別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感覺這個世界更好,這是我簡單的動力。當然是不是還有點別的更厲害的動力,我覺得有時候男人一閃念的好奇心也是一種動力。比如我去拉薩看人家發射衞星火箭,出於好奇,就折騰一下,這都是正常人性所難免的。但是主要的動力還是是前面講的,因為你的產品或者服務,讓周邊的社會、人變得更健康,更美好,這是一個持久的動力。
馬金男:近幾年咱們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無論是手機、汽車,包括我們的生活方式都隨着科技進步不斷的進行迭代。地產其實好像是變化比較小的,雖然您剛剛有提到健康養老地產,但是整體來看,隨着科技的改變,地產行業給我們大眾的感知還是比較傳統,有這個感覺嗎?
趙甜:給人的感覺還是一樣的很賺錢。賺錢沒有變,但是內核發生變化了。在經濟上行或者下行,疫情前和疫情後,馮總一直是地產的堅持擁護者,您時時刻刻對地產有信心,只是在不同時間點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馮侖:七夕跟大家講一下月亮上的房子。為什麼呢?人類想象要成為一個跨星際的物種,這是很多人在做、在討論的事情。幾年前在英國的一個建築事務所,我進去看到很奇怪的東西,像房子又不像,我沒有好意思問,一直到出來以後,看完整個事務所所有的建築設計作品之後,還是忍不住好奇問了一下,我説:“這是房子嗎?”結果負責人告訴我:“這是房子,這是月亮上的房子。”我説:“為什麼是這樣呢?”他説:“這是真實的NASA委託我們做的研究題目,就是在外星球上,因為月亮離我們很近,現在的火箭速度兩天半就可以到月亮,相當於十年前我們坐慢車火車從北京到廣州。”
人在其他星球上怎麼建建築?他們設計這個建築有兩個特點:一是都是曲線的,不是方方正正的,因為曲線形,隕石砸不壞;二是挺矮,大概是掏洞加蓋的概念,用智能機器人或者3D打印的做法,用的材料都是當地的材料。房地產會不會變呢?實際上回答這樣一個判斷,我覺得不變的就是我們永遠都是在為人類的文明做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創造人造空間。
講一個小故事,人類、獅子、老虎有一個很大區別,獅子、老虎皮很厚、毛很多,人一開始也是有毛的,皮也很厚,但是最後為什麼我們變成了皮膚又薄、毛又少呢?我們要跟他們競爭,我們要跑、要散熱,所以我們直立行走,我們學會了長跑,學會了散熱,一邊跑,一邊呼吸吆喝,這樣出汗怎麼辦?退毛,不然汗出不來。人變光,就面臨安全的問題,氣候冷熱要適應,皮膚碰一下就破了,所以要打洞、挖洞,然後發現只有人造空間可以保護我們,讓我們在一個人造空間裏進行生存、繁衍、工作、創造。
人類幾萬年來,如果當初沒有發明人造空間,我們早死於獅子、老虎、豺狼虎豹的嘴下,我們今天不可能坐在這裏。我們今天開會,在這麼好的人造空間,安全、舒服、便捷,這個是不變的。房地產核心是我們創造了一個有價值的人造空間。沒有燈泡的時候,點火把就起到了類似的作用,有了燈泡,有了空間,舒適度變得不一樣了。現在又有了空調、移動通信等等。現今地球上最大的一個人造空間是120萬平米,能夠容納十幾萬人,並且在裏面人們互相彼此間井井有條,非常快樂、舒適。空間有四、五十種功能,居住、遊樂、辦公、上班、購物甚至是做奇怪的事情都可以在裏面,這些就是依靠了新興技術。房地產的變化在於怎麼樣來解決安全、舒適、便捷。
另外一點,房地產最大的變化,是跟你我的經濟關係也就是財務關係在不斷變化。以前是賠錢,現在是賺錢,這就是變化。再過一些日子可能又賠錢的,這是不斷的變。以前是資產,後來發現是消費品,再後來可能是共享的免費用品,是公共物品。它的經濟屬性在變化,它的內在內容在變化,但是創造有價值的空間這件事情不變,人類目前80%的時間都在人造空間裏。
我們在這開會,一會兒到了另外一個人造空間,坐汽車到酒店又是一個空間,然後坐飛機,之後再回家。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的空間就兩種,固定的人造空間和移動的人造空間。汽車、飛機是移動的人造空間,而通過移動的人造空間去到下一個固定的人造空間。房地產這個行業為什麼一直又老又新?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馬金男:行業誕生之初解決人類舒適、安全居住的需求,它也是一個政策性的市場。像每次我們需要刺激經濟的時候都先把房地產行業拉出來刺激一輪。好像在前幾天央行和住建部發文表態,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您覺得這個釋放了一個什麼信號?
馮侖:其實這樣一個政策導向在四年前就開始了。因為隨着我們的成長,對空間的需要有一個一致性的關係。比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均GDP三四百美金,人均住房三四平米。改革開放30年之後人均GDP接近一萬美金,人均住房超過30平米,現在過了35平米。到這樣一個經濟發展階段後,房地產行業住宅這樣一個產品,基本達到供需的平衡點,大家對住的需求,絕大部分都得到了滿足。
接下來對空間的需求將會轉到“吃飽撐了”的需求,比如説娛樂、研發、商業、教育、製造業等其他各種各樣的需求。於是住宅之外,又增加了寫字樓,商業、度假、物流倉儲、醫療健康、教育研發等等其他的物業形式。四年前我們行業內部很重要的趨勢是進入後開發時代,就是後住宅時代,我們開始研究住宅以外的不同形式。
這個時候政策發生相應的變化,長週期的週轉方式方法對簡單的快速建房賣房形成了抑制和調整,迫使地產商儘快進入到其他六七類新的住宅以外的房地產業態上來,提供更好的經營空間和運營空間。比如説大家講到直播,直播也要空間,不能在馬路上直播,除非賣莊稼、賣大米,可以偶爾在露天,更多的是在特定空間裏面做直播。我們提供一個項目叫共享直播,一座大廈裏面全是各種直播空間,從選品到自己選直播間,到金融服務,到最後幫你化妝,幫你覆盤研究,幫你選擇明星和產品等等一整套,叫做共享直播空間。這是什麼呢?就是住宅以外新的空間服務的形式,一種新產品。
這個政策改變一方面是整個行業進入後住宅時代、後開發時代,是行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有效抑制投機炒房的不健康經濟活動。三是有效地防範金融風險。這幾個經濟政策目標是對的。
馬金男:看起來房地產市場的企業家們也在根據政策,以及我們用户的需求,不斷升級迭代產品和未來的方向。有一句話,我想問一下甜總,跟投資相關,有的人説房地產行業的過度發展,一方面確實給人類提升了居住空間的環境,另外一方面房價高了,也降低了很多年輕人的幸福感,同時由於大量的資金湧入地產行業,擠壓高科技行業的投資空間,您作為投資人怎麼看待這個話題?
趙甜:我覺得分兩個層面,一個是房產行業對於創業企業和創業者兩方面的衝擊。
創業者説一句通俗的話,剛才馮侖老師説淺入深出,北京的創業氛圍比上海好一些,雖然我在上海生活,壓榨或者打擊上海的創業者最大就是上海的丈母孃,因為上海的丈母孃很厲害,男方如果沒有房產在上海討老婆是很困難的,北京姑娘可能更有情懷一點。
的確創業者在房產和現實的需求下,會動搖他創業的熱情,關於創業的話題我覺得可以跟馮老師再單獨聊一期,因為關於創業者,我投資也做了二十年,覺得創業這件事挺理性但是也挺反人性的,最反人性的就是夢想和現實的需求,特別是高起的房價之下,的確會打擊創業者的信心的。
我以前做PE的,投了很多的企業,有很多的重型資產,我們告訴創業者拿了錢要放到企業經營上,千萬不要囤土地和房產,但往往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拐點的時候,比如説企業經營不善,最後發現最值錢的還是那些不動產,一些人在產業上乏力,最後卻分享到了地產的紅利,這也是讓我們覺得很無奈的。從我們投資者的現實訴求來看,的確地產一定程度增加了他本身企業的安全性,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創業這件事和地產這件事其實是有點相愛相殺,價值上背道而馳,但是終極上他們又找到了一個結合點。
但是,我覺得時至今日,在現在這個時候包括剛才馮老師説的這個情況,地產終於找到一個和創業甚至説科技創業、新模式創業的一個非常好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是什麼?就是地產商的日子不好過了,就是以前的只靠資產自然增值、靠市場、靠國家順勢而為的自然增值而獲取的那些傻錢的利潤,越來越難賺了,必須尋求一個更好的提升資產價值的運營的方式,新型的技術來助力,這個時候就必然需要創新型的力量,新型的商業模式,新型的技術來助力它的價值。
再套用馮老師的一句話,這硬錢不好掙,要靠“吃軟飯”了。要提高資產的附加值,精細化運營,不論是注入IP還是增加後面的產業鏈,其實都離不開技術和新商業模式注入,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節點。
馬金男:只要是地產行業不好了,地產商不賺錢了,投資行業就變好了。
馮侖:我同意趙總的判斷,我們叫做吃軟飯,掙硬錢。軟飯是靠服務運營,把每一平米的空間服務的質量提高,同時我們獲取好的租金回報。概念稍微有點不同,不能説房地產不好投資好,應該叫做開發的行業不好。房地產是三個詞兒,我們以前等同於住宅開發銷售,簡單的住宅開發銷售的日子慢慢不好了,實際上創業者得到的空間服務變好了,我們現在強調住宅以外講的空間的故事和空間的服務,最重要的是算賬方法發生改變。
如果做住宅,我們的競爭力在於規模、成本、速度,快週轉。計量的方法每平米賣多少錢,住宅以外我們算的是每平米收多少房租。“不講速度講質量,不講規模講價值。”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個開發類的房產,2000億、3000億的市值算很好了,一年要賣4千億的房子。但是如果按照剛才講的後開發時代,我們知道北京國貿一期、二期、三期,他們30年蓋了一百萬平米,但是這一百萬平米一年收60、70億的租金,也沒有什麼負債,市值相當於你做開發要賣三千億、四千億的房子的股票市值,所以不在於量大,在於加強品質,在於每平米收的錢。
所以進入到後開發時代以後,由於我們的重心轉移到運營、服務上面來,我們更強調空間給創業者帶來的便捷性、安全性,能夠更好地連接創業各方面的增值服務,這樣他才來,來了才付租金,我們才能活。我們變成了創業的加速器,而且也成了創業者的若干保姆之一,投資顧問是一個保姆,PE、VC這也是一個助產式的保姆,我們空間服務上也是一個保姆,晚上加班他們也沒有安全問題,不用擔心門會被鎖上出不去,壞人傷害他我們第一時間抓住壞人,這是我們提供的安全舒適便捷的服務來幫助創業者。
所以房地產行業由討人嫌現在叫做萬人愛,租金收的不高,而且服務還挺好。
馬金男:説了半天房地產行業,我們把視角再宏大一點,改革開放40年來,從1978到現在,中國的企業經歷了很多的變化,原來最早是個體加工後來變成貿易,從房地產再到互聯網,但是發現我們中國的企業不太願意創新,我説的創新是指我們更願意模式創新不願意科技創新,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缺少百年老店的核心的原因呢?
馮侖:創新我覺得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個人有一些特別的內在的驅動力,而這個驅動力有可能是經濟利益,但也可能是非經濟利益,比如説一個科技的幻想,一個產品的夢想,但是這是內在推動力。
另外,創新也需要外部制度環境。從過去兩百年來看,中國創新的活力主要來源於民間企業,而1949年以前民間企業的生存時間都不到20年,如果再早到洋務運動的時候,企業生存的時間十年都不到。我們最好的時代是改革開放這40年,民營企業像我們都30年了,有的快40年了,20年的一大把,15年的更多。必須要有制度環境允許這些民間企業的存在,才能夠願意創新。
舉一個例子,我們還是説房地產創新,大家抱怨房地產質量不好。在日本,日本人買地隨便買,私人的土地產權契約能夠查到一百年、兩百年以前,買地很流暢,買了以後什麼時間蓋政府不管,我看到一塊地放了50年才開發。銀行給的利息在日本不到1%,貸款時間也非常長,10-20年。日本做了一個未來城市叫做百業城,這個百業城的智慧能源、房屋、物聯網都做的很好。為什麼做的好?這些制度環境給它的條件很寬鬆,也沒有人催你,可以慢慢弄。
咱們這兒要做就不大容易,首先土地一兩年不開發就收走了,利息8%,甚至10%。賣房政策限購限價限售。所以制度環境對於創新來説特別重要,比如做一個房子,我們做健康公寓、健康住宅,投入要增加,備案的時候一個價,創新的時候一個價,企業就不願意創新了。
我們希望交易障礙越來越小,讓交易當中的摩擦越來越少,怎麼做到呢?產權要清晰,規則、法律政策要清晰,要保護創新者的既得利益,也要維護穩定健康公平的市場秩序,這些都做到了,創新只是一個副產品而已。
最近,我們國家的法律環境有了非常大的進步,進步多少呢?講一個數就知道了。1993年以前我們全國人大關於賺錢的法律,一級法律一個都沒有,1993年到現在全國人大頒佈的賺錢有關法律,一級法律有230多個。這麼多法律是幹什麼的呢?規範了你所有的行為,比如我們今天貸一筆款,有商業銀行法、貸款法、擔保法、票據法,多少項法規管着你,而且這個法是公平的,大家要做都得按照這個套路來做,所以效率高。
在過去如果説你是張村的,他是李莊的,兩個老村長想法不一樣,你們兩個很難做,但是現在很簡單就按照法律規範走。所以法律規範非常重要,我們全中國有一億個左右的經營單位,包括個體户,我們現在每天城市裏面有幾百萬輛車在走,為什麼能夠各自開着車在路上走不亂呢?就是因為交通規則清楚,警察文明執法,這些做到了。車裏面裝的好人有媳婦管,壞人由警察管。法治環境就像交管局提供的交通規則,我們政府應當像交管局一樣維護這些規則,我們就會創新,那創新就會很火。
馬金男:企業創新和發展需要土壤,土壤就是政府和制度要跟得上。今年比較特殊有疫情,同時我們看到國際環境以及逆全球化的趨勢也在抬頭。
時間有限,最後邀請兩位面對今年複雜的形勢,給我們現在正在苦苦掙扎的企業家們提一些建議,馮總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談,甜總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談。
趙甜:我説一句話吧,民營企業易過七夕,難有百年好合,今天講這個話特別應景,借用五年前馮老師講的這句話。為什麼難得百年好合是因為需要有更加健康穩定的商業環境,保證創業土壤。第二,點我們今天的題,如果有更加積極進取的進化精神來保證更好的創業活力,那麼我相信民營企業不僅今天能夠愉快的過七夕,也會有更多百年好合的優秀企業。
馬金男:有了創新土壤,有了資金的投入,才不會出現易過七夕,難過百年好合。
馮侖:我們早期創業的時候經常互相打氣,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今天再延續一下這樣的説法,走正道、吃軟飯、掙硬錢。
馬金男:我們掌聲送給馮總。
感謝兩位嘉賓的討論,期待未來帶來更多企業創新、企業未來發展的更多的思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