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青雲科技,或將是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近日,備受業界關注的企業級雲計算服務商——北京青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科創板上市第一輪問詢。針對此前媒體關注的營收、毛利率等指標,青雲科技在此次問詢中都給出了詳盡的答覆。

那麼,青雲科技到底有哪些亮點,在科創版又將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中美競爭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青雲科技,或將是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青雲科技的商業模式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青雲科技的整體營收穩步增長。其中,雲服務營收持續小幅增長但尚未盈利,雲產品營收逐年走高並達到了相對穩定的毛利率,尤其是超融合和軟件定義存儲產品收入呈爆發式增長。

此前有媒體關注青雲科技何時能扭虧為盈,其長期發展戰略又是什麼?這就要從青雲科技的商業模式和業務結構來看。

公有云和私有云“兩條腿”走路

眾所周知,雲計算行業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本身是一個投資回報週期較長的行業。

在公有云業務中,由於產品高度標準化和同質化,行業競爭激烈,價格為用户的核心關注要素,所以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同時,公有云需要大量購買或租用服務器等硬件,長期投入數據中心和網絡建設。

即使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雲計算廠商AWS,也花了十年的時間才將公有云業務扭虧為盈。而阿里雲、金山雲等眾多國內知名雲計算廠商,同樣面臨持續虧損的狀態。可以説,公有云仍是一個以虧損為主的市場,公有云廠商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盈利幾乎是一個業界的共識。

與公有云不同的是,私有云面向的大多是傳統行業客户,業務複雜、IT系統陳舊、上下游聯繫密切,在穩定性、安全性、產品性能、定製化方案、專業高效的服務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私有云領域,考驗的是雲計算企業的技術實力、產品化能力、企業服務能力、銷售渠道實力。

目前,私有云行業競爭相對分散,一方面不同廠商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行業覆蓋,另一方面傳統企業上雲仍有較大空間,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總體來看,在私有云領域,暫時沒有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不同廠商在細分行業領域上各有擅長。

正是由於公有云和私有云商業模式的差異,各個雲計算企業在盈利方式和節奏上都不一樣。

與阿里雲、金山雲等以公有云為主的雲計算廠商不一樣的是,青雲科技不單是一家在公有云和私有云都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雲服務提供商, 而且其公有云和私有云使用同一架構、同一套代碼,在混合雲市場上極具優勢。

在公有云領域,整個市場都將長期以虧損為主,青雲科技也不例外。但是在私有云領域,青雲科技卻能憑藉產品性能突出、解決方案靈活、重點行業標杆案例多、產品交付與服務能力突出等特徵,獲得很大的競爭優勢。

招股書中顯示,截止2019年底,青雲科技的私有云營收約為公有云營收的兩倍,且私有云增速將明顯大於公有云增速。

尤其是在金融行業,對技術領先性、安全合規性及業務穩定性要求都高於其他行業,青雲科技是國內少有的能夠承接金融業苛刻的核心繫統上雲需求的雲服務商,因此深得金融行業客户的青睞,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泰康保險、陽光保險等大型金融機構都是其長期客户。

這種優勢也讓青雲科技有了降維打擊的能力,從金融行業順利擴張至全行業。在對產品性能要求高的銀行、保險、交通、能源、政府等行業,青雲科技已率先取得顯著優勢,實現了眾多標誌性項目商業落地。

如今,青雲科技在私有云業務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未來還將把握傳統企業上雲機會,繼續深耕私有云市場,實現對重點行業的進一步滲透,長期來看整體盈利非常可期。

中美競爭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青雲科技,或將是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中美競爭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青雲科技,或將是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從長期發展來看,青雲科技的混合雲戰略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該戰略將有效拉動公有云的銷售,同時提高數據中心利用率,以改善公有云業務的毛利率情況。另一方面,將業務盈利的重心放在毛利率更高的私有云上,以進一步拉動整體毛利率。

伴隨着雲計算、物聯網、邊緣計算、5G、人工智能等基礎技術的再次進步,雲計算將不再簡單侷限在數據中心平面,將會進一步走到邊緣和終端,形成“雲+邊+端”,由智能網絡連接起來的廣義雲計算平台。

面對數字化逐步深入的發展趨勢,青雲科技進一步提出“廣義混合雲戰略”,即打造覆蓋“雲、網、邊、端”全場景的數字平台,建立平滑無縫的統一架構的混合雲基礎架構,給資本市場留足了想象空間。

青雲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招股書顯示,此次青雲科技擬定募集資金的總額約11.88億元。其中,7.3億元的資金將用於現有云計算產品的升級,這部分資金佔到了總募集金額的61.77%。剩下的1.4億元將用於全域雲技術研發,另外1.6億元用於雲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這兩者主要是前瞻性的技術投入。

此外,青雲科技的研發費用持續增長,2017年-2019年,其研發費用分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82%、22.81%、18.45%。

可以看到,青雲科技對資本最大的利用,就是對技術的投入。作為一家技術主導型的雲計算公司,青雲科技走的是技術自研路線,和絕大多數雲計算廠商基於OpenStack開源技術的拿來主義不同,其核心競爭力就在於技術的領先性和自主創新。

青雲科技公有云產品的技術水平,在長期大規模的實踐中已經得到了驗證。同時,由於青雲科技公有云和私有云採用統一架構,在對技術要求更高的傳統行業,青雲科技的私有云產品在運行穩定性、運維便捷性、功能完備性上,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因此也更大程度地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如今,青雲科技選擇將募資持續投入產品升級和前瞻性技術研發,其實就是要夯實自己的競爭壁壘,在市場中走得更長遠。當然,對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往往需要2-3年,甚至更長的週期來變現。未來能否將技術投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也考驗着青雲科技平衡技術和市場的能力。

青雲科技的投資價值

在釐清了以上這些問題之後,其實會發現青雲科技還有很多亮點未被挖掘,如:青雲科技的機會在哪裏,青雲科技是不是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等等。

要回答這些問題,先來看看青雲科技到底在行業內處於什麼地位,這也是此次問詢重點關注的方向。

在私有云領域,可以從青雲科技重點投入的私有云產品——超融合、軟件定義存儲來看。例如:

在超融合市場,青雲科技和華為、新華三等大型IT廠商,共同入選Gartner 2019年中國超融合市場競爭格局七家重點關注企業之一。根據IDC報告,青雲科技連續兩年入圍中國超融合核心廠商,2019年青雲科技在超融合整體市場份額中,位列行業第六,僅次於華為、新華三、深信服、聯想和戴爾EMC。

在軟件定義存儲市場,IDC最新報告顯示,青雲科技的塊存儲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四,僅次於華為、新華三、星辰天合;在對象存儲市場,青雲科技位列行業第七,僅次於華為、星辰天合、新華三等。

可以看到,目前青雲科技的私有云產品均處於市場前列。青雲科技大力發展的超融合系統和軟件定義存儲產品,正是私有云部署的領先架構。據Gartner報告顯示,未來5-10年,SAN/NAS存儲逐漸被軟件定義的存儲所替代,超融合架構已經被市場和客户接受,將成為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核心。由於其技術足夠領先,私有云產品也因此成為青雲科技近三年來營收暴增、毛利率較高的業務。

在公有云領域,青雲科技的市場規模優勢雖不如阿里雲、騰訊雲等巨頭,但其技術領先性被業界普遍認可。目前,公有云已作為青雲科技混合雲戰略的一部分,在業內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那麼,已將混合雲確立為戰略方向的青雲科技,在未來的競爭中是否會展示出驚人的爆發力?

機會一:佈局混合雲,盈利未來可期

説到混合雲,是繼公有云和私有云之後,雲計算行業發展演變出的重要趨勢。相較全球市場,中國混合雲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採用混合雲的企業比例較低,但未來的發展空間不可限量,目前已成為國內各個雲計算廠商爭相佈局的方向。

例如,阿里雲一方面擁有自研Apsara Stack的私有云產品,另一方面與VMware合作,共同提供混合雲解決方案;華為於2020年整合公有云、私有云部門,統一技術路線,並推出統一架構的混合雲解決方案華為雲Stack;深信服基於自身託管雲服務,提供混合雲解決方案;新華三與紫光雲或第三方公有云合作提供混合雲解決方案等。

與海外微軟Azure提出的“統一架構和統一體驗”的混合雲核心主張相一致,青雲科技同樣始終堅持雲產品與雲服務的一致性,2015年就提出了統一架構混合雲體系的技術主張,並付諸實踐。

作為業內率先佈局混合雲業務的廠商,青雲科技立足於自研的公有云、私有云一體化IT架構,實現混合雲快速部署,為客户提供一致性使用體驗,打通多雲數據孤島,降低後續運維管理難度;同時,依託SD-WAN技術,形成了強大的雲網融合服務能力,幫助客户實現各業務節點的高速互聯。

青雲科技天生的混合雲統一技術架構,天然的一致性體驗,在國內雲計算公司中非常少見,這種優勢能夠使其在對手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搶佔混合雲的市場先機。

同時,由於青雲科技一直保持着對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的預判和積極投入,在已經建立的混合雲統一技術架構的基礎上,推進“廣義混合雲”戰略,繼續研發邊緣計算和物聯網技術,打造覆蓋“雲、網、邊、端”全場景的數字化平台,建立更大範圍的統一架構混合雲基礎架構。

目前,混合雲在國內還有幾年的窗口期,提前佈局做好技術儲備的青雲科技,還擁有較好的客户儲備,能夠將大量的私有云客户及中大型IT規模的互聯網客户轉化為潛在的混合雲客户。因此,青雲科技在混合雲上有非常大的競爭優勢,這也將帶動其營收和利潤的進一步爆發。

機會二:加速國產化替代,營收持續爆發

自中美貿易風波後,國產化軟硬件替代國外產品已經勢不可擋。如今中美競爭關係下的國產化替代趨勢,將是青雲科技爆發的機遇之一。

與其他產業不同,IT基礎設施的國產化具有系統性,需要在底層芯片、整機硬件、底層軟件系統和應用軟件的企業IT架構中全方位佈局。

中美競爭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青雲科技,或將是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其中,雲計算平台對於企業硬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應用軟件等上層軟件的運行基礎,是企業IT架構中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過去十多年裏,企業數據中心依賴的虛擬化技術一直被國外廠商VMware所壟斷。由於雲計算技術是虛擬化技術的進一步升級,中國企業在雲計算平台方面獲得了突出成就,可以對虛擬化技術實現完全替代。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廠商主要基於OpenStack等開源技術體系進行二次開發,如:華為、新華三、騰訊雲等廠商的雲平台產品都是基於OpenStack,未能完全實現核心代碼的自主可控,因此也就無法進行徹底的國產化替代。

而青雲科技堅持核心代碼自主研發,是國內少數能夠實現雲計算平台直接完全國產化替代的廠商。如今,青雲科技已經能夠以QingCloud企業雲平台和青立方超融合系統,直接替代國外VMware、Azure Stack等產品,並在多個頭部行業的企業中得以應用。同時,由於自主編寫全部核心代碼,從而確保技術獨立自主,保障信息安全和數據私密。

在軟件定義存儲、數據庫產品方面,在過去多年裏,國內市場同樣被國外廠商EMC和Oracle所主導。而青雲科技研發的軟件定義存儲產品完全自主研發,已實現對國外存儲設備的替代效果。在數據庫方面,青雲科技自主開發RadonDB分佈式關係型數據庫,具有云架構的敏捷與彈性,完全能夠替代Oracle等傳統數據庫,實現在數據庫層面的自主創新。

在IT基礎架構的生態中,青雲科技已實現了基於國產處理器和國產操作系統的兼容適配,能夠完成與其他國產化廠商合作下的間接替代。

例如:青雲科技雲平台已完成與華為鯤鵬、中科海光及瀾起科技津逮國產處理器及相關服務器的兼容適配;與中標麒麟、麒麟信安和統信UOS國產操作系統的兼容適配。旗下QingStor NeonSAN分佈式塊存儲與QingStor對象存儲分別與華為鯤鵬國產處理器,及浪潮Power系列國產服務器完成兼容適配;KubeSphere容器平台則完成了與華為鯤鵬國產處理器及相關服務器操作系統的兼容適配。

從長期來看,中美雙方在科技領域的角力和競賽將是趨勢性的宏觀背景。這意味着未來更多依靠國內自主研發和生產已經迫在眉睫,全面國產化替代的進程已經開始。其中,CPU、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硬件,就是自主可控的“正面戰場”,是國家網絡安全的基礎和保障。

由於青雲科技在底層軟件系統實現了對國外雲廠商同類產品的國產化替代,能夠有效降低國內企業核心IT系統對進口的依賴,未來必將成為國產化替代的主力軍,這對於青雲科技業績的增長也將是一個巨大的紅利。

結語

總體來看,青雲科技的長期戰略是定位混合雲,一方面,將公有云作為混合雲解決方案的必要組成部分,控制成本,提高毛利率;另一方面,保持私有云的高速增長,毛利率穩定,進一步提升其收入佔比,從而實現整體業務的盈利。

這種策略既是基於青雲科技堅持自主研發且領先的技術實力,也體現了其作為平台型公司的遠大抱負,能夠着眼長線,不計較短期利益。通過在底層的大規模研發投入,提前佈局雲網邊端一體化的前瞻性技術,從而為即將到來的5G和物聯網時代做好準備。

如今,在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進程下,青雲科技的業績還將進一步爆發式增長,或將成為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0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美競爭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青雲科技,或將是科創板最亮的那顆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