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飛”進民族鄉:一步一景皆“網”事
“5G+VR”教學。莪山鄉 供圖
中新網杭州7月22日電(郭其鈺)“稻魚共作”用上了智慧農業駕駛艙,鄉創間、直播間在綠水青山間“野蠻生長”,村裏老人的健康可以“網上追蹤”,山區孩子通過VR技術“走進”名校課堂……在杭州市桐廬縣莪山畲族鄉,5G信號全覆蓋帶來的數字活力在這裏不斷噴湧。
7月22日,“全國少數民族5G示範應用第一鄉”建設暨數字鄉村試點啓動儀式在莪山畲族鄉舉行。從開通10公里光纜,到5G信號像通水、通路、通電一樣成為每個鄉村的標配,5G應用已融入莪山鄉經濟、民生、治理各個領域,向“網”的生活正越來越近。
黃土地變“科技田”
農產品直播間。莪山鄉 供圖
多年來,莪山鄉的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憑經驗判斷除蟲、除草、施肥的時間與度量。如今隨着5G信號全覆蓋,5G技術“下地”步伐也不斷加快,黃土地變成了“科技田”。
正值大暑烈日,莪山畲族鄉黨委書記李春龍和沈冠村黨總支書記黃金源來到稻魚共生示範基地查看稻和魚的長勢。隨着智慧農業駕駛艙建設進入尾聲,這樣的巡田模式將被改變——借力5G網絡,通過駕駛艙可實時查看田間情況,足不出户完成精準投餌、環境監控、病蟲害監測等一系列工作,從源頭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傳感器就像插入田間地頭的‘偵察兵’,實時收集傳輸各類數據,再通過建模將數據進行融合、計算,實現智能、精準的農事操作,高產又高效。”李春龍介紹,在浙江大學生態學博士張劍的帶領下,稻魚共生示範基地實現了從畝產不足500元到畝產萬元的變化。
智慧農業駕駛艙的應用需要合適的“土壤”。莪山鄉因村而異,繪好一村一規“施工圖”,變土地碎片化為整體性,為智慧農業夯基壘土。“村班子僅用半個月時間就完成土地流轉500畝,以前的荒散土地慢慢活起來,新技術才有了一展身手的空間。”黃金源説。
深山網紅走俏“雲”上
在莪山鄉中門民族村,“黃金粽”是爆款農產品,高峯期每天有1.5萬個出貨量。爆款背後,“90後”返鄉農創客姚鑫城積極拓展上“雲”銷售,增加了口味定製、粽樣定製、禮盒定製等個性化業務。
如今,通過雲直播、雲展示、雲貿易等方式,實現了小農户與大市場的精準對接。百畝大櫻桃、千畝生態稻、萬畝高節竹、十萬紅曲酒隨之成了“莪山畲味”公共品牌下的網紅產品。
在比中門民族村海拔更高、位置更偏遠的新豐民族村,針對落地5G應用場景,當地村民提出“空心村二次創業”的逆城鎮化想法,即依託高端民宿積累的本底,融入5G、遠程視頻、雲空間、雲桌面等元素,打造綠水青山間的“鄉創間”,讓創客“安心度假+放心辦公”。
當日啓動儀式上,張劍博士工作站、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院等將首批入駐“鄉創間”。“山再高,5G信號絕對滿格,遊步道全部貫通,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地。”新豐民族村黨總支書記雷國良説。
解碼向“網”的生活
5G賦能,加速了產業數字化步伐,也加速了羣眾增收步伐。如何打造向“網”的生活,莪山鄉5G應用的視野廣闊——打造一個“鄉村智腦”,對接產業、民生、治理三大領域,實現“N”個5G場景落地應用。
目前已確定的首批十大場景應用中,包括雲課堂、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站、智慧綠道、水質全天候檢測等,實現5G全區域覆蓋、全產業融合、全場景應用。其中羣防羣治大數據管理平台注重普惠性,而云課堂、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站等應用場景則聚焦學生、孤寡老人、慢性病人等特殊羣體。
一頭是杭州的名校老師,一頭是就讀於莪山民族小學的山裏娃,通過“5G+VR”教學內容平台管理,兩地師生互動有聲有色。“帶着VR頭盔,孩子們聽得很認真,都搶着發言,這種勁頭和我們現場教學差不多。”莪山民族小學校長蔣金亮説。
這樣的惠民場景在莪山鄉正越來越普及。針對山區鄉鎮醫療質量提升、教學資源提優、國民體質提標等需求,莪山鄉推進不同羣體服務方式的應用場景開發,向“網”的生活亦是幸福生活的“密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