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大型雲直播互動項目《紀錄知why》第一期——“和星星聊聊天”。該直播依託正在熱播的關於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短紀錄片《Hi,火星》,向中國航天軍工科研人員致敬,引發廣大網友的熱情圍觀,尤其是獲得了航天科技迷和青少年觀眾的喜愛。
直播前很多網友就轉發微博,號召大家登上“直播飛船”一起追星。他們普遍認為此次直播機會難得,非常“期待與天文大咖一起,探索神秘的太空、浩瀚的宇宙”。
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上午10點,#紀錄頻道帶你去火星#的微博話題閲讀量為198.8萬。而“和星星聊聊天”在央視新聞客户端、央視頻APP、B站、微博等平台進行了將近4小時的直播,網友們積極回答問題,熱情留言。
細分領域精準定位吸引航天科技迷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
此次火星探測之旅充滿挑戰,為回應觀眾關切,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特地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記錄了幕後科研人員的熱血奮鬥,記錄了他們的夢想和情懷。該片自7月25日起在CCTV-9播出以來引發了廣泛關注,收視熱度持續上升,引發了國人的強烈共鳴。
藉着“天問一號”的熱度,以及紀錄片《Hi,火星》的熱播,為了讓更多觀眾瞭解天文、熱愛天文,激起他們對探索浩瀚宇宙與億萬星辰的憧憬之心,普及天文知識,“和星星聊聊天”在細分領域上精準定位,邀請了五位業界大咖參與直播,其中有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首席科學家、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信息通信新技術科普教育基地主任高立,B站UP主“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中的“大師兄”、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李治林,“N哥”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王恩,B站UP主“巡天者”、星空攝影師、天文科普作者葉梓頤。
這些業界大咖的參與在航天科技愛好者中引起轟動,有網友稱,沒想到解答天文問題安排了“這麼高端的聊天現場”,還有的網友説,“真的很令人期待,這一次這麼幸運,能有機會看到天文大咖對於宇宙的展示。”直播前後,網友們還腦洞大開,紛紛向各位專家發出各種提問。
本次直播邀請的這些業界大咖本身就在科普領域耕耘多年。他們通過微博、短視頻、講座、文章等各種形式展開科普,努力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而“和星星聊聊天”這樣的直播,其開展形式、表達方式、傳播內容都更加符合受眾需求,充分體現了科學性、社會性和羣眾性,實現了科普“最後一公里”的傳遞,充分滿足了航天科技迷們的求知慾。
傳承中國航天精神 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
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告訴我們,航天是個需要接續奮鬥的事業,幾代航天人用他們的智慧、心血、信念、精神、奮鬥和實幹,成就了今天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也傳承了中國航天精神。而如何才能激發出眾多青少年探索宇宙的興趣,吸引他們立志投身航天科學事業,這是“和星星聊聊天”雲直播互動活動的一個初衷。因此本次直播活動特意邀請青少年學生現場參與,通過他們與網友的實時互動,滿足年輕人希望參與其中、各問所惑、各抒己見的需求。
為了提升青少年的觀影興趣,本次雲直播互動活動還用紀錄片《Hi,火星》的故事作為串接線索,請業界大咖對新聞和紀錄片之外的科學知識和背景信息進行了補充解讀。
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講解“環繞探測任務”;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高立通過手繪圖,給孩子們講述火星科學探測數據信號接收原理;星空攝影師葉梓頤講解如何認識射電望遠鏡、光學望遠鏡等不同望遠鏡,還演示如何用專業相機拍攝星空;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李治林與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王恩則講解太陽系八大行星、太陽系與銀河系之間的關係。
在直播現場,青少年朋友和專家的互動熱烈。在網絡“雲端”,立體感人的紀錄片故事,豐富多樣的直播形式,生動活潑內容權威的大咖講解,讓網友們大呼“解渴”。於此同時,網友們還紛紛“拖家帶口”,帶着家裏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們走進直播間,期待他們瞭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點燃他們的科學夢想。
探索科學的未知世界本就是青少年的天性,用航天技術播種科學夢想、弘揚科學精神,“和星星聊聊天”鼓勵青少年在追夢的征程上把目標對準浩瀚的宇宙,因為深空探測永無止境,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接續奮鬥,就像網友説的,“不能讓這束地球光芒湮滅在茫茫宇宙中”。
傳遞航天精神的“火炬”,“和星星聊聊天”直播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對於航天科技的熱情,引導他們一起迎接挑戰,創造未來,擁抱星辰大海。
融媒體多元化傳播 “紀錄之外”勇敢探索
在人們的印象中,紀錄片是需要靜下心來全神貫注欣賞的,但隨着各種社交媒體和網絡互動方式的湧現,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紀錄片原有的單向傳播模式和紀錄片的導演視角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紀錄片如何才能改變眼下的尷尬局面?又該如何借用當下的新技術手段突圍呢?大型互動直播項目《紀錄知why》給出了回答。
《紀錄知why》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打破大屏小屏界限、全新推出的一款融媒體產品,名字取自“紀錄之外”的諧音。它的宗旨是通過整合頻道的紀錄片資源,運用新媒體互動傳播手段,打破傳統傳播的屏障,對紀錄片內容進行延展和再度傳播,為觀眾提供更為豐富、更有廣度的全新感受。這一形式讓紀錄片不再是枯燥的説教片,而是一本可交流、可攜帶的“互動式網課教科書”,有網友説,“看過第一期就很喜歡,以後都不能錯過”。
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環境,以及人們碎片化的觀賞習慣和快節奏的消費模式,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最近推出了大量短紀錄片,藉助融媒體的多向傳播,這些短紀錄片很快成為現象級的產品,《Hi,火星》就是其中之一。而現在,大型雲直播互動項目《紀錄知why》再次跨出關鍵一步,用更貼合用户喜好的互動形式、更貼近用户的平台傳播方式,更新年輕觀眾對紀錄片的固有印象,降低觀眾對紀錄片的觀看門檻。它精準細分受眾的匹配度,融合電視端內容和新媒體傳播渠道,在融媒體建設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未來,《紀錄知why》將繼續推動紀錄片生產、傳播領域的變革。為了配合今年的暑期,它將着重在自然科學、兒童教育、人文社科等三個維度繼續推出主題直播,拓展青少年視野,增強民族自信心,激發愛國熱情。
[ 責編: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