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微信公號消息,近日,藝人譚松韻母親被撞案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在人們希望肇事者受到法律制裁時,卻有一小部分自媒體、營銷號利用人們樸素的正義感傳播不實信息,肆意玩弄輿論,不僅嚴重擾亂互聯網秩序,更對司法權威和公信力造成極大損害。有社交媒體平台發佈公告稱,已經清除一批相關賬號。
由自媒體謠言引起的“輿論反轉”已不是第一次。近年來,國家網信辦等部門整治網絡空間的步伐逐漸加快,不僅定期對互聯網違規賬號進行調查整改,更出台多項政策措施規範自媒體和平台行為,網絡生態得以有效改善。為何在此背景下,自媒體亂象仍然屢禁不止?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除自媒體從業者資質參差不齊、網絡平台監管不力之外,造謠成本低、處罰力度小是讓眾多自媒體從業者對謠言傳播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
就譚松韻母親被撞案來看,向公眾大肆傳播“物證丟失”、“法院及公訴人有意偏袒被告人”等不實言論的賬號最終僅僅被封禁了事,而賬號運營主體卻未受到任何處罰。況且,造謠的惡果已經產生,網友對司法機關的質疑並不會因此消除,網絡民意的裹挾也可能對案件審判造成一定的影響。綜觀監管部門對於造謠賬號的整治措施,不外乎教育、監督、封禁幾種,與自媒體造謠產生的惡劣影響相比,這樣的處罰顯然偏弱。自媒體運營者在賬號被關停後,換個“馬甲”便可以繼續生存,造謠成本近乎為零。
因此,對造謠賬號,絕不能一禁就了事。要想根治自媒體虛假信息傳播問題,必須切實提高造謠違法成本,以實實在在的處罰震懾造謠者。對此,一方面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將自媒體行為置於法律的監督之下,讓對自媒體的違法處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應加大對造謠信息發佈者的處罰力度,建立賬號運營者的失信黑名單制度,讓造謠者寸步難行。唯有“打痛”造謠者,才能真正規範自媒體行為,還民眾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