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全力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以來,華為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之上。從華為手機芯片到5G網絡,全部都被納入美國的打壓範疇,最終迫使華為退出美國市場。不止如此,為了達到“搞垮”華為這個中國科技企業標杆的目的,美國甚至搬出了制裁手段直接插手半導體產業鏈,試圖對華為進行釜底抽薪讓華為沒有芯片可用,卻沒想到華為早已研發出替代芯片。如今兩年過去了,就在上個月,美國再次頒佈對華為的“追殺令”,試圖徹底癱瘓掉華為的海外業務。
面對美國一而再、再而三的干擾市場正常秩序,尤其對華為不公正甚至無理取鬧的打壓,我國也果斷出手。這一次反擊美國的並不只是實體清單,還包括另外幾招,同樣讓美國肉疼不已。其實實體清單並不好羅列,因為參與“圍堵”華為、對華為斷供的很多美國企業也是迫於美國政府壓力不得不這樣做,更重要的是如果將一些“非故意”對華為斷供的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很可能影響到像VIVO、小米、聯想等一眾中國企業,這無形中相當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説,實體清單對美國威懾性並不大,於是才有了更強力的反擊措施。
首先,美國試圖從半導體產業鏈入手,直接讓華為無芯片可用。既然如此,我國或許可以考慮對那些使用美國芯片且對我國經濟影響不大的企業入手,直接加徵關税。其中尤以美國企業為主,這樣一來可以逼迫其他國家企業慢慢意識到使用含有美國半導體技術的產品將存在加徵關税的風險。雖然出具會引發部分商貿糾紛,但可以小步走、慢慢進行。要知道中美科技戰絕不會一兩年內結束,甚至會持續十年乃至更久。既然是長期戰,那就要更有耐心的陪着美國將這場“戰鬥”玩下去,看看最終是我國產品與產業鏈脱軌,還是美國正在與世界脱軌?
其次,我國在美國面前,能拿得出手的不是全球產業鏈核心,也不是世界工廠的身份,而是原材料以及最大的新興市場。既然美國對華為全面封鎖,那麼在原材料出口方面,我國應該有甄別地對某些美國急需的原材料或礦產進行“限量出口”。同時配合終端市場狙擊,加關税以及引進它國替代產品,讓美國的產品在中國失去市場競爭優勢。在這些產品中不止包括像大豆這樣的農產品,還應該擴大其範圍,讓美國真正意義上感到肉疼,甚至為此焦頭爛額。
此外,在美國最“敏感”的地方使力。比如美國最擔心的全球數字貨幣、一帶一路、美國國債等等,這些領域不需要一步到位,因為那樣只會將風險轉嫁給我國自身。但我國卻可以通過積極推動這些美國的“敏感軟肋”,頻繁觸動美國的小心肝,讓美國時刻處在緊繃中。其中的邏輯很簡單,那就是在美國最緊張的領域頻繁騷擾,讓美國不堪其擾而最終“求和”,彼此放緩相互施壓。不把美國折騰怕了,美國絕不會輕易放棄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
最後,針對那些對華存在惡意的美國企業,展開積極圍堵。不只是在國內,甚至將戰場搬到國外,讓這些不守規矩且對華存在惡意的美國企業付出最慘重的代價,以此殺雞儆猴。在美國強者為尊,不要試圖以禮相待、感化對方,這種邏輯認知顯然行不通。如此幾步,既能讓美國感受到我國的強硬與堅持,才可能爭取到與美國談判的機會,從而為華為、為我國的半導體產業贏得時間。否則一味的被動,回擊不夠硬、不夠狠,美國感受不到疼就不會對我國科技企業止戈相談。這一點在朝鮮戰爭時期早已被證明,而這場戰鬥不僅關乎於華為的生死,更關乎於我國科技企業在海外拓展的信心。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