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鴻鍵
本文核心要點:
- 在流量紅利見頂的環境中,互聯網玩家紛紛把目光投向線下,電梯廣告已集聚BAT等玩家,成為新的巨頭角力場。
- 雖然電梯廣告已有龍頭企業分眾傳媒,但在電梯保有量上升和技術革新的背景下,新的玩家正持續攪動格局,行業競爭重點也不再只是點位之爭。
- 電梯媒體和互聯網大廠分別握有對方渴求的資源:一邊是流量、另一邊是資本和數字化能力,電梯間裏的硝煙隨着線上線下融合大潮愈發濃烈。
提到電梯廣告,你的第一反應大概是“洗腦”、“魔性”,但就是這樣一個聽上去有些“煩人”的行業,如今卻是BAT等互聯網大廠的心頭好:
- 2013年,新潮傳媒創立,2018年獲百度領投的21億元戰略投資,2019年獲京東領投的10億元戰略投資。
- 2017年,梯影傳媒創立,A輪和A+輪融資的投資方包括百度風投、紅杉中國、IDG資本等;去年獲騰訊領投的B輪投資;今年6月,再獲58同城的數千萬元戰略投資。
- 2018年,阿里巴巴斥資150億戰略入股分眾傳媒。
在往常的認知裏,能讓互聯網玩家競相追逐往往是“風口”行業,比如近來常提的產業互聯網、直播電商等等,但電梯廣告不屬於這個範疇,這個誕生至今已有十多年的行當甚至還有些“老氣”。
不過,年紀大並不妨礙電梯廣告釋放活力,而活力之源正是那讓人“又愛又恨”的營銷效率。
從BOSS直聘的“找工作,直接跟老闆談”、到鉑爵旅拍的“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社交媒體上關於電梯廣告的吐槽鋪天蓋地。人們大呼“苦電梯廣告久矣”,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這些重複洗腦式的廣告成功在他們腦海裏打下了品牌烙印。
備受爭議的BOSS直聘廣告
儘管消費者有些抱怨,但B端依然願意為電梯廣告的營銷效率買單,上至房產、汽車,下至日用消費品,各行各業的廣告投放預算裏總會有電梯廣告的一份。
廣告主的青睞不難理解,畢竟品牌營銷的需求一直都在,但互聯網大廠扎堆走入電梯間,看上的更多是其引流價值。近年來,深陷流量焦慮的互聯網玩家紛紛走到線下找“窪地”,而電梯廣告正是一個兼備財務和戰略價值的優質標的。
於是,裝着大框架、小屏幕、投影儀的電梯間成了巨頭新的角力場,新一輪注意力爭奪戰正式打響。
兩平米里的完美生意電梯廣告的起點,要從喜歡“逆向思維”的江南春説起。
2003年,江南春創立分眾傳媒,在此之前,已在廣告業耕耘逾10年的他深知行業競爭之慘烈,因此再次創業時,江南春沒有繼續在競爭者扎堆的大眾媒體裏找生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面積不足2平米的電梯間。
如今回頭看,江南春的眼光相當精準。
早年電梯媒體之所以未被及時挖掘,很大原因是電梯是隻屬於高樓的產物,受眾一開始只是少部分白領和商務人士。相比電視、報紙等國民級媒體,電梯廣告的體量確實小了些。
不過,隨着國內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無數高樓平地而起,電梯走入尋常百姓家。這意味着,江南春押中了一個成長性極高的市場,而他又是最早入場掘金的人。
除了“賭”對了城市化,江南春在回顧創業邏輯曾表示,分眾傳媒和當年大眾媒體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從大眾到分眾,內容為王到渠道為王,地理位置為中心到人的生活圈為中心”,而這種“逆向思維”讓分眾傳媒在潮流中找到了被忽視的富礦,用現在流行的話講,江南春絕對是找“窪地”的大師。
從資本的角度看,分眾傳媒也是中國商業史上的典型案例,創立僅兩年後就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廣告傳媒第一股”。此後,分眾傳媒又收購了聚眾傳媒、框架傳媒等同行,迅速確立下行業壟斷地位,並藉此擁有市場主導權。
由於電梯廣告本身就是模式較輕的業務,加上行業壟斷地位進一步擴大了利潤空間,分眾傳媒的財務指標一度十分亮眼,看過的人很難不眼饞。
根據分眾傳媒的財報,其毛利率在2015年到2017年均高達70%以上,淨利率在2017年甚至接近50%。要知道,即使是業務大多在線上的互聯網巨頭騰訊,毛利率也只有50%左右。
分眾傳媒的高利潤邏輯不難理解,其將高價值點位牢牢抓在自己手裏,廣告主想拿到好位置還得排隊競爭。更幸運的是,在此後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中,電梯廣告因其場景的封閉性沒有受到太多衝擊。
在多年供不應求的環境中,用“躺賺”來形容分眾傳媒再合適不過。利潤惹人眼饞,自然有人想分一杯羹。
硝煙瀰漫電梯間隨着市場不斷擴大,加上視頻和投影技術的發展,在場外觀望的玩家逐漸意識到,分眾傳媒的份額並非牢不可破,甚至在其已經佔領的地盤都有大做文章的機會。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國內的電梯保有量逐年穩步增長,2019年達到709.75萬台,蛋糕越變越大。分眾傳媒不可能佔領全部市場,其資源點位多數集中於一二線城市,而多出來的空白市場正是新玩家的切入點。
新潮傳媒的起家便是上述思路的典型例子,憑藉“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新潮傳媒迅速佔領了三四線城市、以及一二線城市非核心區域的市場,並通過打“價格戰”的方式分流本屬於分眾傳媒的品牌資源。根據新潮傳媒官網信息,其已在全國100個城市有60萬部電梯智慧屏,覆蓋2億家庭人羣。
除了增量市場,新玩家也沒有放過已被分眾傳媒佔領的地盤,如新潮傳媒就用面積較小的屏幕在電梯間裏佔得未被利用的空間,而更年輕的梯影傳媒則把“搶佔剩餘領地”的思路實施得更加徹底。
在電梯內的四面空間裏,傳統框架式廣告和視頻廣告都只能佔住不開門的那三面,而梯影傳媒靠着投影技術,將廣告直接投映在關閉後的電梯內門上,相當於利用起少有同行競爭的地盤。此外,由於電梯門正對着消費者,門上所投映的廣告也更能搶奪注意力。
梯影傳媒將蘇寧618的廣告投在電梯內門上
可以看到,在電梯保有量持續上升和技術革新的背景下,新玩家相繼入局電梯媒體,並分食着原屬於分眾傳媒的市場。行業在經歷長期的寡頭階段後,正迎來久違的競爭。
不過,市場變大隻是變局的推動力之一,電梯廣告行業本身處在變革才是更深層的原因。
在以往,電梯廣告的收費方式多是按時長付費(CPT,Cost Per Time),難以對轉化效率負責,而廣告主關注的是實實在在的ROI,即使只是砸錢換品牌聲量,廣告主也想知道產品觸達了多少人,觸達得是否精準。退一萬步講,從廣告主的角度出發,電梯沒人的時候就不應該收錢。
一切需求都指向了傳統電梯廣告投放效率難以量化的痛點,痛點則指向了新的競爭邏輯:原先的點位搶奪戰不再是競爭的全部,電梯廣告也應該像互聯網廣告一樣,依託數字化能力,逐漸迭代出更精準的計費方式。
湊巧的是,數字化能力正好是互聯網公司的長項,而他們對於電梯廣告也有自己的訴求。
BAT看上了什麼從阿里巴巴入股分眾傳媒開始,電梯媒體就成了互聯網玩家角力的戰場,且硝煙有增無減。
即使僅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互聯網大廠看上電梯廣告也不令人意外:市場尚有成長空間,且有新的痛點要解決。雖然已經有了分眾傳媒這樣的龍頭,但也不妨礙行業里長出體量可觀的新玩家。
不過,無論是百度、阿里巴巴還是騰訊、京東,亦或剛投資梯影傳媒不久的58同城,其參與深度都要比想象的高許多,只因電梯廣告能給到他們最稀缺的資源——流量。
58同城在電梯間的投影廣告
在互聯網行業的語境裏,一切生意都建立在流量之上。電商也好、分類信息服務也好,面向C端的業務總是需要增長,但在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漸見頂的背景下,線上流量越來越貴。
以電商行業為例,2018年,京東、阿里巴巴獲客成本分別為1503元和390元,相比往年高了數倍。如今,電商平台力推內容化、進軍下沉市場、做社交電商,所有動作的目的無非都是想做大流量盤子,深挖流量價值。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能做的大抵相同——“找窪地”,而“窪地”就在他們過去涉足較少的線下。從2013年的O2O大潮開始,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阿里巴巴做起新零售、京東探索全渠道,實質都是希望在線下找到增長點。
具體到廣告營銷行業,相比線上紅海,電梯廣告是性價比可觀的引流渠道。根據艾媒諮詢的統計數據,2019年,受眾接觸來自互聯網電商的電梯廣告最頻繁。對於阿里巴巴和京東來説,通過投資來和電梯媒體建立強綁定的合作關係,顯然是更高效的流量攫取手段。
圖源:《2019中國電梯媒體市場發展研究報告》 艾媒諮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投資行業玩家,互聯網大廠在電梯廣告爭奪戰中也不忘親自下場。
- 在投資新潮傳媒之前,百度旗下已有“百度聚屏”平台。百度聚屏相當於廣告主與線下屏幕的連接器,為合作伙伴提供數據、算法、智能分發等相關能力。
-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京東,2018年,京東收購了户外廣告技術平台快發雲,並將其更名為京東鉬媒,次年則又投資了新潮傳媒。
不難看出,互聯網大廠試圖通過程序化投放平台開放自身數據能力,與電梯媒體的線下資源形成互補,達到“1+1>2”的結果,而電梯媒體對此同樣是求之不得。
在技術革新的背景下,傳統的點位之爭已經過時,電梯廣告進入數字化營銷時代。新玩家想分到更多蛋糕,靠的是“千樓千面”的投放、按效果收費的精準營銷,這一邏輯同樣適用在競爭中試圖穩固龍頭地位的分眾傳媒。
與其説互聯網大廠湧進電梯間,不如説是分別進入新階段的兩個行業各取所需,雙方分別握着對方渴求的資源:一邊是流量、另一邊是資本和數字化能力。在線上線下的融合大潮中,在不到兩平米的空間裏,硝煙正伴着“洗腦”音樂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