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頭盔”是一場利民創新的“及時雨”
作者:段官敬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共享經濟提供了許多可能,如日常生活中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鋼琴等等,無不是“共享模式”的生動折射。但,“共享頭盔”卻剝離了經濟元素,變成了純粹的資源分享和公益行為。
最近,四川宜賓南溪區推出“共享頭盔”,無抵押並免費向交通參與人“共享”,極大方便了羣眾出行,又為羣眾節約了經濟開支。免費、無抵押...“共享頭盔”因其公益性和便捷性,在網絡引發推崇和熱議。
隨着“一盔一帶”專項行動鋪展開來,關於頭盔的話題一度成為民生熱點,從“一盔難求”到限量購買、再到“天價安全符”,“瘋狂的頭盔”成了騎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出現羣眾的膈應“稻草”。針對於此,相關交管部門展示出了執法的温情與熱度,規定不對電動自行車出行羣眾不戴頭盔進行罰款,以教育引導為主,緩解了因頭盔亟需性暴漲導致價格飆升的狀況,從某個程度上舒緩了公眾焦慮、維護了社會情感治理。
出行安全始終大於天,羣眾生命健康重於泰山。儘管執法堅持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在制度設計上作出了憂民之憂、急民之急的抉擇,但電動自行車羣眾出行戴安全帽不做“硬性規定”,並不代表潛在的公眾安全風險可以“豁免”。換而言之,如何在現有的頭盔產能和存量基礎上,保證滿足羣眾對頭盔的需求,更是滿足羣眾對安全的意願。
從這點來看,“共享頭盔”正是從利民之安全角度下的一場“及時雨”,一方面此舉本身就是一項創新,背後運用現代化經濟模式理念;另一方面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更有效解決了羣眾的急難,展示的是執法温度和人情味,還有為民服務的宗旨理念。
不過,好的舉措也要好的配套機制相承接,以免少數“人性的惡”帶偏了這項便民之舉。且知,無抵押、免費的“共享頭盔”呼喚羣眾的自律與自覺道德意識,避免因個別“有拿不拿白不拿”市儈心理招致“共享頭盔”爛尾。尤其要謹防“借用不還、據為己有”,把共享頭盔變成“私人專用”,壞了一鍋好粥。當然,這涉及到信息網絡技術和法律規範等複雜命題,如利用網絡技術對借用頭盔人進行身份識別,或者對“借用不還”者納入徵信範疇等等,都是值得進行審慎的思考和探索,為“共享頭盔”這一公益模式推介提供支撐。
“共享頭盔”是一座城市治理的良心鏡鑑,也同樣需要善意和真美去栽培,如此才能持久長遠釋放出制度紅利,念好守護公眾安全出行的“緊箍咒”。共享你我他、守規靠大家,説到底,還得每一個參與共享的羣眾秉持道德涵養,為“共享頭盔”注入清風生態,或許“共享頭盔”叩開的不僅僅是公共安全的鑰匙,而且是打開文明城市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