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交院研發飛機檢查機器人

一場順利的飛行,需要有多少安全保障?

以波音737-800為例,客艙約有176個座位,前後貨艙體積較大,機務人員需要在整個航段結束後進行檢查——一架飛機的客貨艙檢查需要8個人,耗時30分鐘才能夠完成。以杭州蕭山機場為例,平均一天有800多架次航班,需要6400人次/天的檢查量,耗費400h/天的檢查時間。

目前民航界還是採用傳統的人工檢查,這一方法雖有效,但是仍然存在弊端,例如人工檢查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為保障民航飛行的高度安全、提高機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交院)的科研團隊刻苦鑽研程序和機械構造,密切關注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成功研發了國內首款可用於協助機務人員完成客貨艙檢查的智能機器人。

“這是一次技術革新,也是一次產業創新。”團隊負責人沈卓玥介紹説:“團隊成員均為浙交院學生,雖然來自不同專業,但熱愛讓他們在學校的社團相遇了。一羣思維活躍的年輕人總是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在多重思維的碰撞下擦出了絢麗的火花,製作一個輔助檢查機器人的想法也由此誕生。”

而實現這個構想,離不開校方資源的支持。據瞭解,浙交院是浙江省內最早開辦飛機維修專業的院校,亦是民航局授權的飛機維修培訓機構與考點。經驗豐富,設備齊全,有各類實訓室和飛機模擬艙以及一架波音737-300飛機可供學生學習、試驗。

為了瞭解一線機務人員對飛機客貨艙檢查工作的真實感受,團隊成員深入到各大航空公司進行周詳的調研工作,僅調研就歷時2個多月。連夜查資料、做模型、改策劃,深夜召開臨時會議,與指導老師探討技術瓶頸和發展規劃……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無數次的修正、無數次的改進後,機器人實物終於誕生了——此款機器人可協助機務人員檢查客艙的座椅受損程度、救生衣放置情況以及地面是否有異物,也可檢查貨艙的壁板有無破損、通氣口有無異物堵塞等問題。

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目前該團隊成員的研究成果已申請國家專利,且在第六屆浙江省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金獎!

浙交院研發飛機檢查機器人

形似蜘蛛的“iSpider”機器人初代產品已經完成,但團隊還將繼續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不斷升級創新,考慮研發衍生產品。團隊成員深知未來的路可能困難重重,但是團隊成員依舊保持着十足的研究幹勁和探索熱情,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研究,提高機務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大幅降低因人為疏漏導致的故障,保障民航客機飛行的高度安全,進而推動機器人技術的整體發展,為民航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圖: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9 字。

轉載請註明: 浙交院研發飛機檢查機器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