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手電商進入“第四時代”,“閒魚們”如何才能“翻身”?

由 無英 發佈於 科技

文:互聯網江湖,作者:劉志剛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了人生整理觀念——“斷舍離”。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斷舍離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斷舍離”的宗旨是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人們脱離物慾和執念,讓人們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然而今天文中的主角並不是“人”,而是那些被人們斷舍離的“雜物”以及以此為基礎的二手電商。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今年5月6日,個人閒置二手交易平台轉轉合併找找靚機,以面對閒魚等二手電商平台的競爭。據悉雙方合併後估值超18億美元。疫情之後二手經濟再起波瀾,後疫情時代二手經濟如何發展,我們不妨深入探究一番。

“重複性博弈”重塑傳統二手交易體系

二手經濟是圍繞存量資產進行的一種交易,通過對物品的循環利用,提高了商品在其生命週期中的利用效率,進而產生了價值,本質上屬於殘值交易。賣家通過二手轉賣找到了閒置物品的消化出口,買家則可以用最優性價比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

傳統的國內二手市場是B2C的模式,主要是二手商通過走街串巷從用户手中收購閒置物品,然後通過進一步處理把這些閒置物品“打扮”成可售賣的商品,接下來就是加價賣給C端。

但是二手商收購時的價格過低,使得物品原主人處理閒置物品的熱情大大降低。之後二手商會加價賣給其他需要的人,但是由於商品的質量良莠不齊,沒有統一的標準,交易本身缺乏信任基礎,信任成本高居不下,所以真正買二手的人並不多。由於信息不對稱、服務質量低下等痛點,國內的二手市場很難實現規模化增長。

如今,平台化與電商化的發展路徑,使得二手交易重新煥發了生機。據網經社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二手閒置市場規模已超過7000億元。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0年國內二手市場將達到萬億規模。

市場規模增長的背後,二手電商平台“功不可沒”。二手電商平台大致上都可分為C2B2C和B2C兩種模式。

首先説下C2B2C模式,在所有C端到C端的交易中,平台都或多或少的參與其中,不同的是平台在交易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有要麼做中間信息渠道,要麼集鑑定、保真、寄賣等一系列服務的做中間商。

當二手電商平台僅僅是作為一個信息管道時,其價值空間有限,所以,二手電商的演變趨勢就是:利用自己獨特的B端身份,在交易中提供C端需要但自身卻不具備的能力,利用自己的強關聯優勢,整合服務要素,提高自己在二手交易過程中的價值比重。

比如,以精選、自營等方式,深度參與交易過程,以品牌作為信任擔保,進而以增值服務獲取更多變現空間。

在B2C的模式中,一方面是傳統二手商與二手電商平台的結合,如果平台想要做大做全,SKU是一個關鍵指標,如果僅僅依靠C端來填補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傳統二手商就有了用武之地,畢竟在多年的積累中,二手商已然擁有了一定資源。

另一方面,傳統的電商平台發展已相當成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退貨、換貨等售後情況,如果商品出現瑕疵繼續售賣不太合適,這時就可以選擇性填充到二手平台。

從“小而精”到“大而全”,二手電商賽道的玩家各有各的發展模式。例如閒魚和轉轉,不僅服裝、數碼、家電、户外等二手商品品類齊全,甚至已經插足到租房、公益、技能服務等其他領域。

閒魚、拍拍屬於綜合二手平台,各種品類通吃;而孔夫子舊書網之類就屬於細分二手平台,走的是“小而精”路線,平台一般只經營某一細分領域的二手商品,相對較為“純粹”。

不管哪種模式,本質上講,二手電商的加入使得雙方交易變成了三方交易,由於二手電商平台的恆定存在,把買賣雙方的一次性博弈變成了重複性博弈,不僅降低了二手交易的摩擦成本,也極大提高了二手商品的流通效率。

所謂重複性博弈,是指不斷調整策略並改變收益的博弈。

在傳統的二手交易中,賣家和買家的交易本質上是一次性博弈:當一方不遵守信用交易的之後,難以輔之有效的懲罰方式,而二手電商平台的介入,則事實成為交易雙方的信用擔保,並以信用評價等方式,使得交易違約成本上升,從而促進二手商品交易的達成。

因而,二手電商平台一方面重塑了傳統二手市場交易體系、提升交易透明度,通過把一次性的博弈變成了重複性博弈,有效提高了交易效率,減少機會主義的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進而降低了二手商品交易的綜合成本。

後疫情時代,二手經濟進入“下半場”

每每涉及到二手市場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作為有着相同文化基礎的鄰邦,日本的二手市場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完善,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其二手市場曾經走過的發展歷程也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其二手市場發展可以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兩個階段:上半場是二手商品的“原始積累”,下半場則是二手消費觀的逐漸成熟。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60-80年代。此時的日本剛剛進入戰後時代,經濟逐步復甦,開啓了持續高速增長模式。大量新興中產階層出現,消費慾望空前高漲,每年假期都會有一羣“歐巴桑大隊”帶着鼓脹的錢包橫掃全球。

大量的透支消費使人們家中的閒置物品數量急劇上升,這為將來二手市場的“貨源”打下堅實的基礎,完成了貨源的“原始積累”。

第二個階段是九十年代以後,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在日本經濟達到最高峯時,不可避免的開始走下坡路,經濟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萎縮,國民收入連續下滑,日本民眾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再次勒緊褲腰帶。

經濟形勢的轉變,使得日本民眾的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更多的人積極的參與到二手市場中來。一方面人們開始考慮購買二手商品,減少支出;一方面將自家此前積累的閒置物品二手賣出,添補家用,二手經濟逐漸火熱起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過近30年的發展,日本的二手市場形成了成熟的流通和運營體系。日本人對於二手物品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同時有了二手轉賣意識,不論日本民眾的經濟富裕程度,在購買時二手商品也與新品被納入同等考量範圍。

在褪去浮華的第四消費時代,日本消費者更加崇尚共享意識,享受簡約之美,也傾向於租借、舊物重複利用的實用主義。

如今同樣的歷史似乎正在國內重演。在近幾年GDP的高速增長下,國內消費者已逐漸入了小康生活水平,線下各種連鎖便利店還有線上電商的全面開花,讓國內零售業逐漸進入成熟階段,各種節日促銷與打折活動讓人眼花繚亂。

商品流通從“人找貨”變為“貨找人”,貨並不是簡單的找到了人,而是用各種手段“強塞”給人。

物質供給上的富足,使得人們的消費慾望大大超過以往,衝動型消費成為常態,不少人的家裏也已積攢了大量閒置物品。國內大媽也已取代了“歐巴桑大隊”,成為橫掃全球的主力。二手經濟上半場——貨源的“原始積累”接近尾聲。

然而今年疫情的爆發給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線下交流活動無法展開,不少企業現金流斷裂,週轉困難,面臨倒閉的風險。失業率也在急劇上升,很多人失去收入來源、資金短缺,大多數人又到了勒緊腰帶過苦日子的時候。

不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後疫情時代,也在加快重塑經濟新模式。數字經濟持續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加速落地,在線辦公興起,遠程教育普及,雲上生活成為新常態。這些都是一眼明瞭的變化,但是還有一些悄無聲息的改變或許人們並沒有察覺。

比如,疫情的影響致使很多人出售閒置物品,處於節省開支的考慮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接受二手商品。後疫情時代,人們期待的報復性消費或許不會到來,但是疫情卻可能成為撬動二手市場的支點,以疫為機,二手電商的“下半場”正緩慢拉開帷幕。

“信任支點”撬動“萬億二手市場”

毫無疑問,國內的二手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不過真想要從中分一杯羹,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熟的市場和健全的信用體系。

  • 成熟市場是基礎

如今,國內二手交易市場基礎設施不健全,職業賣家素質良莠不齊,入駐二手平台鑽空情況很常見;另一方面商品的快遞費的問題,如果貴重的二手商品還好,如果是日常用品類型的商品,期間所產生的運費對於買賣雙方也是個不小的支出。

在二手消費觀念養成上,二手電商社區化是一個不錯的方向,比如閒魚,閒魚是一個二手交易“大雜燴”,這不僅僅是説其交易種類涉及面廣,閒魚也具備興趣社交的屬性。

人們不只可以通過閒魚買賣商品,還可以加入一個個魚塘,與有着相同興趣愛好的人交流,展示生活趣味,通過鍾愛的單品為自身貼標籤等等。閒魚的種種做法不僅可以增加用户粘性,提高買賣二手商品的頻率,長期來看,更是在培養一種二手文化,對於二手市場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光培育二手交易氛圍還遠遠不夠,關鍵是如何構建起賣方和買方之間的信任鏈接,支付寶的芝麻信用體系是一個不錯嘗試,但效果究竟如何,仍然有待商榷。

  • 信用體系是核心

以日本信用體系為例,20世紀初期日本信用體系才有了雛形,隨着徵信的發展,大量企業的湧入使得整個行業變得混亂不堪,二戰時期,日本徵信行業陷入停滯,戰後隨着經濟回暖才重新開始發展,逐步成型。

最終形成了全國銀行個人信用信息中心(KSC)、株式會社日本信用信息中心(JICC)和信用信息中心(CIC)三大信用信息中心,使個人信用信息直接與銀行和政府徵信捆綁,一旦在日本被納入信用黑名單,將長時間對個人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像日本的二手奢侈品行業,不僅鑑定嚴格,造假很容易被發現,而且造假代價相當高昂。被發現的話不僅面臨金錢上的高額處罰,信用上也會遭受損失,銀行停止貸款。

良好的信用體系,首先使得賣方不敢造假,由於市場秩序穩定,民眾對於二手商品也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信任閉環,日本二手商品能夠走向海外成為充分例證。

目前國內的二手電商平台已經具備了初步的信用體系,像閒魚採用的芝麻信用,轉轉利用公安網數據和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三方實人認證,拍拍的小白信用等等,可以説已經逐漸走上正軌。

不過即便如此,平台仍然存在商品描述不符、以次充好或掉包商品等問題。以筆者最近在閒魚上的購買經歷為例,在付款後賣家突然變卦,不僅影響用户的購買體驗,最終付出的是平台的信任成本。

CBNData《報告》指出,近六成消費者對於二手市場中賣家的可信賴度表示擔憂。二手購買重度用户(買過2-5種)更傾向於與多個賣家溝通。

因此,如何構建起整個二手交易環境的信用體系,如何以信任支點撬動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可能是當下二手經濟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就目前而言,雖然很多二手電商平台都在嘗試推出自己的信用評級,但就目前而言實際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商榷。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閲號:互聯網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