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和寒武紀科創板首發過會,意味着科創板將迎來兩大芯片龍頭公司。這樣,科創板市場上的芯片產業鏈公司已經有10多家,科創板成為中國芯片集團軍的集聚地,匯聚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精英。雖然中國半導體產業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是,正在努力迎頭趕上,而資本市場無疑將助一臂之力。
來源/東方IC
芯片股市值居科創板前列
芯片股已經成為科創板最有特色的板塊,在科創板上市和擬上市的芯片產業鏈公司都是國內最優秀的公司。就説本週上市申請被上交所受理的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14 納米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根據IC Insights公佈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
中芯國際上市申請如果獲批,將給科創板帶來兩大紀錄:一個是“募資王”,中芯國際本次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佔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25%,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00億元,是科創板至今募集資金最高的公司。另外,中芯國際每股面值0.004美元,這是A股歷史上首次出現以美元為面值並以人民幣為股票交易幣種的股票。
6月2日科創板首發過會的寒武紀,是AI芯片的獨角獸企業,一直專注於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將成為A股第一家純正AI芯片設計公司。
目前,科創板已經上市的芯片產業鏈公司超過10家,包括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滬硅產業、晶晨股份、安集科技、聚辰股份、華興源創、睿創微納、芯源微、華潤微、華峯測控、神工股份、華特氣體等等。其中不少公司市值位於科創板前列,成為科創板的定海神針,如打破刻蝕機國外壟斷的中微公司,本週四市值超過1100億元,在科創板中市值第二;內存接口芯片龍頭瀾起科技市值超過1000億元,排名第三;國內第一家生產12英寸硅片的滬硅產業,上市後股價暴漲,週四市值753億元,排名第四;華潤微市值超過500億元,排名第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芯片產業鏈公司如中芯國際、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滬硅產業、晶晨股份、安集科技、聚辰股份等等都位於上海,上海成為中國集成電路重要的戰場。
60歲創業和天才少年
這些中國集成電路的精英能夠脱穎而出,離不開中國幾代科學家的奮鬥,既有60歲回國創業的行業大佬,也有80後的天才少年。
中微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志堯,就是60歲歸國創業打破國外對刻蝕機的壟斷。今年76歲的尹志堯,是科創板公司中年紀最大的董事長,他在硅谷工作20年,先後在英特爾、泛林、應用材料等半導體行業的國際巨頭工作。歸國前,他已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公司——應用材料做到總公司副總裁,其領導和參與開發的刻蝕設備,幾乎佔到了全世界的一半。
60歲準備退休的那年,一次國際半導體設備展上,他遇到當時擔任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江上舟,他們是北京四中的校友,江上舟邀請尹志堯來上海搞刻蝕機,他説:“看來刻蝕機比原子彈還複雜,我們能不能自己把它造出來?”激發了尹志堯報效祖國的情懷,2004年,尹志堯帶着15人專業團隊飛抵上海。60歲的尹志堯在上海創立中微半導體,開始新創業。等離子體刻蝕機是芯片製造僅次於光刻機的最重要的微觀加工核心設備,加工精度在納米級。沒有刻蝕機就無法制造芯片,而這一芯片製造的關鍵設備,一直被應用材料、泛林和東京電子等國際大公司壟斷。
尹志堯創辦中微半導體後,這一格局被打破了。2007年,回國僅僅三年的中微團隊研發出了第一代介質刻蝕機,在業內首次採用可單台獨立操作的雙反應台,效率比國外同類產品高出30%以上。這是中國第一次能夠生產這樣高端的半導體設備。目前,尹志堯的團隊已開發出生產7nm到5納米器件的設備,已經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
寒武紀的控股股東、董事長陳天石則是天才少年,出生於1985年的他今年只有35歲。陳天石及其兄長陳雲霽,兩人均在少年時即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並輕鬆進入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在博士期間,陳雲霽的研究方向是芯片,陳天石則是人工智能,寒武紀AI芯片的主營業務即在兩名天才少年的一拍即合中誕生。
2016年3月,陳雲霽、陳天石合夥創立了寒武紀,寒武紀之名也正意味着人工智能即將迎來大爆發時代。成立不久後,寒武紀即研發出全球首個能夠“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改變了中國芯片領域長期空白落後的歷史。不過,陳雲霽選擇繼續深入研究工作,陳天石則一心撲在寒武紀上,擔任CEO。在招股書中,陳雲霽的身影已經淡出。
資本市場助力中國芯片行業
説起中芯國際,不能不説一下創始人張汝京。張汝京在美國德州儀器任職20年,先後在美國等地建造並管理近20座晶圓工廠,2000年來到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為了在大陸建造芯片廠,他把全家都搬到了上海,不滿台灣當局指控他違法對他罰款,決定與台灣脱離關係。然而,中芯國際同台積電的專利糾紛中,中芯國際輸了官司,被裁定向台積電支付2億美元的現金,張汝京也被迫離開中芯國際。
被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不甘心,又創辦了上海新昇半導體,進入硅材料領域,2016年,上海新昇被滬硅產業收購,成為滬硅產業的子公司,正是上海新昇實現了12英寸半導體硅片的規模化生產。
近70歲的張汝京也離開了上海新昇,開始新的創業。如今,滬硅產業已經在科創板上市,中芯國際提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對這兩家公司來説,不會忘記張汝京博士的貢獻。
集成電路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基礎與核心,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其應用領域廣泛,在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電視機、計算機等)、通訊、軍事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核心關鍵作用,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近年來我國對半導體產業高度重視。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綱要指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攻堅期。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國家安全、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到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到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由於起步晚,我國半導體產業和國際先進水平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國半導體產業依然嚴重依賴進口。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達3120.58億美元,連續第四年超過原油進口金額,位列中國進口商品第一位,並且貿易逆差還在不斷擴大。
中國半導體產業想要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需要各方齊心協力。從科創板已上市和擬上市的芯片公司來看,進步還是非常顯著的。中芯國際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雖然全球最先進的量產集成電路製造工藝已經達到7納米至5納米,但台積電2015年還是16納米,差距在縮小,當然,完全趕上還有漫長的道路。滬硅產業突破了多項半導體硅片製造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打破了我國300mm(12英寸)半導體硅片國產化率幾乎為零的局面,推進了我國半導體關鍵材料生產技術“自主可控”的進程。
集成電路產業非常燒錢,所以,中芯國際這次募集資金高達200億元,有了科創板,中國的芯片集團軍得到資本市場大力支持,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