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城市大腦如何讓城市變“聰明”?記者現場探訪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7月30日),記者從北京市海淀區獲悉,海淀城市大腦“人工智能計算處理中心”將於今年年底建成,中心通過對城市大腦接入的視頻、圖片、語音、文本等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處理,為場景應用提供分析結果、預測預警和決策支持。海淀城市大腦如何使城市變得更“聰明”?記者前往現場進行探訪。

今天,北京市科委組織新場景行動方案媒體集體採訪活動。據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林航介紹,海淀區於2019年分兩批發布了21個重點科技應用場景建設項目,其中包括城市大腦、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應用等城市治理場景。

城市大腦是如何助力城市治理的?在海淀城市大腦體驗中心,“渣土車”治理場景展示了這一過程。點開智能大屏,當天未苫蓋、無準運證、禁限行的渣土車數量一目瞭然。這些並非由人工查看統計得出,而是攝像頭捕捉畫面分析的結果,大大節約了大量人力。

“比如攝像頭捕捉到車輛後,會自動比對準運證數據庫,發現非法車輛後,將實時推送給執法部門。一張照片和13秒的視頻將作為執法的證據鏈。”工作人員稱,違規車輛所經過的攝像頭相連接,可以推斷出渣土車行駛軌跡,並進行設卡攔截。

海淀城市大腦平台運營公司的工作人員羅建萌介紹,此前,政府各部門安裝了很多攝像頭,有的抓“違停”,有的治理“不文明駕駛行為”,海淀將所有基礎設施打通,通過“人工智能計算處理中心”為這些設備賦能,讓攝像頭具備“學習能力”。

人工智能企業按照開放式平台架構思路,使“人工智能計算處理中心”實現了國產算力芯片與國產AI算法的適配。羅建萌稱,在“渣土車”治理場景中,“人工智能計算處理中心”創新了十幾套人工智能算法。攝像頭通過不斷拍攝、分析、學習,通過圖片和視頻瞭解車輛特徵,從而做出準確判斷。目前,系統每天處理100萬張過車數據,高峯時期發現渣土車9000多輛,識別準確率95%以上。同時藉助深度學習算法,對針對渣土車行駛軌跡進行預測分析,準確率超過60%。

同樣,人工智能在北塢嘉園智慧社區場景中也派上了用場。“通過大數據比對,城市大腦能瞭解各個住户,如果某個住户是老人,系統發現老人一週沒有出入記錄,就要提醒物業和居委會關注老人是否有健康狀況。再比如,攝像頭髮現有人推電瓶車進電梯等不文明行為,將自動提示物業。”

據悉,海淀城市大腦“人工智能計算處理中心”將於今年年底建成,未來將開放平台和場景,各個公司可以研發算法,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7 字。

轉載請註明: 海淀城市大腦如何讓城市變“聰明”?記者現場探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