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深度報道」轉舵新航向:傳統零部件自我革命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科技

導 讀

傳統零部件的轉型升級如巨輪掉頭,新方向既是當前的重大挑戰,也是活下去的唯一選擇。轉型的行動和陣痛相生相伴。

遭遇“史上最難”困局

近年來,幾乎所有傳統零部件企業都眼睜睜看着傳統車相關業務日益萎縮。在這場以動力系統為開端的鉅變中, 從傳統“三大件”到現在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原內燃機等市場日漸縮小, 燃油車上的1 萬多個零部件到電動車上已經縮減了至少三分之一,大量傳統零部件在電動化時代將瀕臨消失。主流汽車集團在加速轉型與瘦身,以通用汽車為例,公開報道顯示,2019 年,通用所有車型產品線中削減了3500 種零部件,對零部件的需求量降幅超過10%。

無論是新“四化”還是新“五化”, 對汽車產業的影響都在不斷深入,大量新技術、新商業模式不斷打破汽車產業的原有格局與邊界,產業鏈上游的傳統零部件企業正承受巨大的衝擊。

挑戰不止這些。全球車市“寒”氣逼人,國際貿易環境複雜多變,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球蔓延的疫情放大了原有問題與矛盾,多家國際主流零部件企業業績明顯下滑,國內不少整車及零部件企業面臨斷供風險,產業鏈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損失無法估算,企業生存環境之艱難前所未有。

如何突破這一“史上最難”困局?在2020 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上,“傳統零部件企業未來之路”這一主題論壇備受關注,成為每家傳統企業的靈魂之問。

廣汽零部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和平認為,“在前幾年,如果沒有跟上新技術應用的步伐,就會像温水煮青蛙一樣,過幾年發生變化,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向死而生,或可柳暗花明。

“這個變就是在找死。” 大陸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立羣對當前的形勢有着非常清醒的認識,雖然不敢言已經找到了成功之路,但他深知, 不去找“死”,不做出顛覆性改變,就不會有新的“生”,就不能繼續生存100 年。

跟上新時代步伐,延續企業榮耀和生命力,即使在異常艱難的2020 年, 傳統零部件企業也在快馬加鞭,拆分合並、“軟”“硬”兼施,不斷為轉型升級提速。

“汽車零部件企業關注更多的是整車的發展。”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興林認為,當前整車新“五化”發展趨勢已經成為共識,零部件發展就要按照“趨勢性、領先性、系統化”進行佈局。具體而言,趨勢性就是把握整車的技術升級趨勢和產業生態演進的趨勢,系統化就是要適應整車平台化開發的需要,形成為整車提供系統化技術解決方案的能力。“整車企業需要擁有和整車同步開發能力的技術夥伴型企業。”

在產品供應上,傳統零部件企業需要緊跟整車企業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進行調整。安波福連接器系統中國區總經理沈國樑表示:“我們提供的產品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車用連接器,已開始供應很多電子類產品,例如車載的無線充電、新能源汽車的插座。還會涉及芯片和軟件,不再是單純注塑、衝壓類傳統工藝(產品)。

追溯到研發生產模式上,“這場挑戰於整車企業而言,賣車已經不是它價值變現的終點,而是起點。”周立羣分析指出,大型整車企業已經在做智能、軟件等相關服務。近幾年出現的造車新勢力,在顛覆原有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模式的同時,也定義了零部件的走向。傳統系統供應商提前兩三年開發出系統產品,再介紹給整車廠的這種模式已經一去不返。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不少業內人士發現,以規模效應取勝的業務模式未來也不再有效。在整體市場增長放緩特別是零增長的大環境下,零部件供應商以規模效應彌補行業負面影響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因此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極,通過新的商業模式實現生存和進一步發展。

引領電動化

作為整條產業鏈上貫穿汽車上下游的關鍵節點,零部件供應商不僅要推動傳統領域產品技術的不斷升級,還要牽頭加速向新“四化”轉型。

近年全球汽車排放污染物標準日趨嚴苛,國內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 大大加速了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的轉型, 汽車電氣化趨勢日漸明朗, 進一步刺激了傳統零部件企業加速轉型的神經。眾多大型零部件企業紛紛將研發資源向電動化等領域大力傾斜,拆分傳統業務,啓動裁員或對傳統業務人員進行轉型培訓。例如大陸集團曾明確對外表示不再投資內燃機相關零部件,把更多資源放在電動傳動系統上。

將電動化或智能化等需要大量投資的業務拆分出來並獨立上市,這種做法已經成為許多零部件巨頭共同的選擇。一方面,這樣可以為新興業務提供更多的資金、資源與渠道;另一方面則是出於船大掉頭難的考慮。

至少在短期內,各項電動化的相關技術,包括核心“三電”(動力電池、電機、電控)仍處於成長階段,鋰離子電池、插電式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及增程式等多種新能源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廣闊的發展空間讓眾多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看到了新的希望, 從而紛紛發力,但涉及具體方向,又增加了傳統企業轉型的困惑與難度。

作為國內發動機領域的雙龍之一, 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林志強就認為:“未來的動力市場,肯定是一個多元化市場,不同的市場需要不同的動力組合。傳統內燃機還有很大的提升效率空間,會長久存在。將來無論什麼新技術應用,一定不是簡單的拼裝式,而是高度集成式。我們各個產業鏈如果識別了未來市場的需求,藉助原來的產業技術不斷地創新自己的產品, 一定會贏得美好的未來。”

把握智能化

依託電動汽車這一當前最佳載體, 智能網聯技術在汽車產業的開發應用更加順暢深入。不少傳統零部件巨頭為此押下重注,先後併購科技企業或設立新業務部門。例如博世單獨設立了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每年用於軟件技術研發的投資可達30 億歐元。德爾福拆分後留下了聚焦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安波福,法雷奧也將電動化、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戰略發展核心。

“軟件定義汽車”正成為未來車企與零部件企業轉型的核心主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汽車將以人工智能為核心軟件技術,隨着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的快速發展,軟件在汽車上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

“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對我們既產生了威脅,也產生了機會。”作為汽車電子行業位居前列的企業,惠州德賽西威汽車電子大客户管理中心兼市場與公共關係總經理楊勇表示,智能汽車的核心元素——軟件變得非常重要。過去在汽車行業,對軟件只涉及開發費用。但是現在軟件已經慢慢顯出價值,整車廠願意為軟件支付包括服務在內的價格,軟件模式已基本成熟。雖然對傳統制造企業而言,產品被威脅、競爭力被打散,“但只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就能從擴大的市場裏面獲得更大的利益。”

楊勇認為,對硬件部分,要遵從工業化特徵,即垂直整合、規模化效益和精益生產等,提供標準化產品。而軟件或應用部分,要遵從智能化特徵,通過數據在線、智能算法、網絡協同等,在未來的軟件和服務上產生更大的價值, 真正獲取這部分增量市場帶給企業的價值。

對傳統企業而言,這一趨勢需要從設計開發到組織運作全面轉型,應對集成複雜度更高的升級與創新。楊勇表示, “我們和車廠的項目開展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過去的想法就是交鑰匙,現在我們是緊密嵌入的工作方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們的產品運營組織能力。”

“整車廠開始重新思考軟件到底是自建還是採購,可能將重新定位主機廠和零部件公司的關係。”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贇分析指出,整車廠在軟件開發方面不是強項,如何調整長期的合作關係和相應的投資計劃以更好應對這種趨勢,就顯得十分重要。供應商可以考慮針對主機廠新設立的軟件相關部門,在組織和業務流程中進行相應的配合。零部件企業需要在機械、軟件比例控制上儘早佈局, 在未來的競爭中有自己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在當前這一趨勢下,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不會是唯一參與者,大量跨界企業已經進入。轉型中的傳統零部件企業正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升級智能製造

對於當前新技術給汽車產業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一個基本問題應當深入考慮,即“車是幹什麼的”?陳和平認為,如果車是給人用的,就要進一步思考哪些東西一定會存在,哪些東西可能會消失,例如50 年後可能還沒有更好的取代輪胎、座椅的方式。因此,他建議,零部件企業應當對自己的產品和細分行業進行評估,對於繼續存在的,企業要思考如何“做精”,“這也是機會”。

智能製造正是傳統零部件企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從供應鏈內部來講,質量和成本是永遠避不開的話題。如何提升內部效率?”沈國樑的答案是“工廠的硬件要升級”,他指出,工廠硬件升級的重點是整個產線的效率提升,包括怎樣配備自動化產線、怎樣提升物流效率、如何升級運營管理水平等。“我們需要搭建一個數字化的平台,整合整個生產過程、運營管理和物流。”

據沈國樑透露,3 年前安波福就已經提出建設智能化工廠的目標,也響應了中國工業4.0 的號召。目前正在有序推進精益生產2.0。據瞭解,安波福強化了從手工產線向半自動、全自動化轉換,調整了產品和產線之間的規劃,把原來按產品進行產線規劃改造成按工藝流程佈局產線,把相同工藝流程的產品放在一個產線上完成。並在模具產出效率方面大有提升,例如從原來一次衝一個產品,現在開發成一次衝八個產品, 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還介紹説,安波福在不斷擴大數字化管理的應用,例如對所有的注塑機、衝壓機進行聯網系統管理,對所有的工藝設備進行監控、質量控制和追溯,將關鍵指標數字化。此外,為更好提升數字化管理,安波福正在建造一個12,000 平方米的智能化全自動無人倉庫,預計2021 年6月完工。

作為全球最大的鋁車輪、鋁製底盤供應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總監黃小兵認為:“我們需要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保持高質量發展,真正走出去。這需要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智能製造技術,做到兩化融合,要很好地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相關技術,並改變我們傳統的經營生產模式。”

中信戴卡也在深入推進企業內部的智能製造與數字化轉型。

“智能製造不能停留在車間裏,不能停留在生產環節。” 黃小兵表示, 中信戴卡結合自身的產業特點,提出了圍繞建設“高度柔性的單品海量”汽車輕量化產品平台的目標,緊緊抓住效率、成本與質量優化三方面,以人、機、料、法、環、數為抓手,結合包括機器人、數控、3D 打印、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打造一套數字化、智能化的製造體系。據瞭解, “DMS中信戴卡智能化數字製造系統” 包括智能營銷、智能研發、智能運營、智能製造、智能服務、智能決策,通過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全面建設,打造有中信戴卡特色的智慧工廠。

“我們的所有制造基地裏80% 以上的生產設備是已經聯網的,這些生產數據實時匯聚到數字雲腦之上,不斷通過數據來改善生產質量和效率。”據黃小兵介紹,中信戴卡在工業大數據方面正進行廣泛探索,與上下游客户、供應商深入合作,更好協同應對市場的變化。

在找準方向及時調整的基礎上,迅速精準地將新技術融合到現有產業,讓技術服務產業,激發新動能,創造新價值, 傳統零部件企業要在全球化新技術浪潮中獲得一席之地,要做的不止這些, 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還有更多變數。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建議,“傳統零部件產業進入大變革的關鍵時期,需要供應鏈協同、整零深度合作、多技術融合,讓產業煥發新的青春。”

本期深度報道系列文章:

【深度報道】應對新變局:構建安全可控產業鏈

【深度報道】打造新優勢:汽車供應鏈“十四五”晉級路

(注:本文首發於《汽車縱橫》雜誌2020年11月刊,敬請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