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的“歷史使命”,這就完成了?

社交電商的“歷史使命”,這就完成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慢點TALKING,作者丨駱駝騎士

前些日子,有份報告説:短視頻單日人均使用時長110分鐘,已經超過即時通信。

數據來自中國網絡視聽節目協會。新聞不起眼,卻夠分量。怎麼,幾年前還在擔心刷微信上癮,卻又中了短視頻的“毒”?

以“打工人”的24小時粗略估算,刨去工作10小時、6小時晚覺(午休是不配擁有的),加上吃飯、社交等佔用時間外,恐怕也就剩下四五個小時零散時間。就這樣,仍然有近2個小時耗在了短視頻。

中國主要的短視頻平台包括抖音、快手,即時通信工具有微信、QQ等。但作為“國民應用”的微信,單日人均使用時長也僅85.8分鐘——QuestMobile去年初的數據。

短視頻和即時通信,霸主易位。這對處在緩行期的社交電商,發出了極其重要的信號。

曾經,微信橫掃千軍,佔領一台台智能手機。它的流量富礦,催生了一大批的閒散微商和更正規化的社交電商平台,餵養出多家年GMV超百億的公司。

但是,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電商啓蒙收尾

很多人的網購初體驗給了淘寶、京東這些大平台,卻也不乏例外。

我一位22歲的朋友,生活在中部省份的小鎮。4年前,她第一次網購,既不在淘寶也不是天貓。那時,一位已是某社交電商平台店主的朋友,在微信上將一款護手霜的商品鏈接分享給她,她就下了單。

微信上,一波從未網購的人嘗試在網上下單,並體會到拆快遞盒的爽感。這也是社交電商湧現的重要推動力。

人們都知道,拼多多是“五環外”殺出來的,但未必知道,同期,下沉市場也是大多數社交電商平台的沃土。

在熟人社會,七大姑、八大姨都來捧場,有時間、有需求、有人脈的“小鎮貴婦”越多,社交電商的根扎得越深。如果説,支付寶建立了先付錢、再收貨的信任,那麼,社交電商則在熟人信任基礎上,建立起對商品本身的信任。

甚至,一些使用過淘寶、京東的人,也未必抵擋得住社交電商的誘惑。即便是一名京東常客,不免認為那個著名的“砍一刀”真香。

社交電商的“歷史使命”,這就完成了?

2015、2020微信月活和移動設備網購規模。

微信用户激增期,是電商的爆發期,也是社交電商活躍期。

以2015年為例,微信月活用户達6.9億,同比增長38%,而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當年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網購的用户達5億。而在2015年或前後年,也是拼多多和多家TOP級社交電商平台誕生的時間。

在社交電商的信息轟炸之下,人們要麼剛完成電商啓蒙,要麼在微信上接受了電商的“二次教育”。原來電商還能這麼玩!這是社交電商得以存在的一大價值。

五年過去,情況迥異。中國約14億人,今年微信月活12.1億(僅同比增長5%),考慮到微信在海外市場用户有限,這已經十分接近“天花板”。而據QuestMobile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網購用户已破10億大關。

互聯網人口紅利退潮,微信和社交電商獲新阻力重重。這是社交電商用户增長放緩、裂變困難的大背景。

信息不對稱消失

伴隨着電商市場教育結束的,是信息不對稱的消失。

在分享型社交電商中,店主們通過分享、推薦商品並促成交易達成,將從購買者那兒賺取一定額度的差價,這是這類社交電商存在的基本邏輯——依靠人力去溝通説服消費者,比打廣告費、交進場費,成本更低廉。

假設,社交電商店主A把一款100元的商品賣給用户B,她將獲得了10元的勞動報酬,即“分享賺錢”。但是,B也免不了納悶:憑什麼你把我的錢賺走了,為什麼不自己成為店主,10元就省下了,即所謂“自購省錢”。

“分享賺錢,自購省錢”,是一眾社交電商所宣揚的理念。可是,一旦普通用户紛紛選擇成為店主並“自購省錢”,差價的遊戲規則就透明瞭,店主A的信息不對稱優勢不復存在。前面提到的筆者那位22歲女性朋友,後來也成了那家社交電商平台的店主。

當然,成為店主需付出一定初始成本。

這些成本通常是購買大禮包或消費滿額。這個邏輯,和愛奇藝、網易雲音樂等常規的會員制設定準入門檻一個道理。差別在於,社交電商中社交裂變是重要創收來源,如果店主A邀請B花錢成為店主,A就能獲得一筆較大收益。

社交電商的“歷史使命”,這就完成了?

電商給了許多人財富夢。圖為西北某縣城街頭的電商標語。

矛盾之處在於,通過“拉新”,A雖然能獲得一次性的較高收益,但如果B從普通用户轉身成為一名店主,那麼A就將必然少去一個長期潛在用户。

尤其是,當競爭加劇,各個平台紛紛降低店主“門檻”,推行免費註冊店主政策時,原始店主A作為“帶貨中間商”將越來越難賺到差價,他越來越難找到潛在的客户。

正如剛才所説,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沒有新的普通用户加入,社交裂變就觸碰到了天花板。

人口基數相對固定,這些年得利、踩“坑”受傷、不感興趣羣體比較穩定,該搗騰的都搗騰過,再做大蛋糕可能性就低了。

新流量在哪裏

剛才提到,社交電商借道微信才壯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太依賴微信也有弊端,信任感的降低是個不小挑戰。

具體來説,社交電商基於個體信任而產生交易,微信好友才能做買賣。在微信和社交電商的爆發期,這種信任感要遠比現在堅實。

舉個例子,某平台的一位店主曾告訴筆者,幾年前,為裂變出更多新用户,她會潛伏於許多微信羣並手抄所有羣友的微信名,然後嘗試挨個添加好友。

選擇手抄,可避免因打擾羣友被羣主送“飛機”。這是一番辛苦的操作,最多時,她手抄了3000多個人的微信名。

她説,那時,人們對陌生人添加好友的警惕性低,因此通過率挺高。但現在,這招已經不靈了,被拒絕再正常不過。人們已經學乖,從好奇陌生人是誰,變為不再需要認識陌生人。

這麼説,與其説短視頻削弱了微信的地位,不如説微信內容生態的沙漠化(社交電商也給它加了速),給了短視頻平台可乘之機。

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流量富礦正在從微信遷徙至短視頻,社交電商為何不轉移戰場呢?答案是“鴻溝”太深。

社交電商的“歷史使命”,這就完成了?

事實上,微信場域堪稱為社交電商量身定製,它適合圖文、商品鏈接分享,擁有(半)封閉式、一對一的強溝通空間。短視頻平台則不然,它是一對多的開放空間,內容展示屬性大於社交溝通屬性。社交電商想跨過這條“鴻溝”,從商品分享形式到價格體系,都需要再造。

更關鍵的是,微信的主人騰訊不直接經營電商業務而較少排他,短視頻平台則把電商看成自己的命根子,紛紛重倉押注。

無論是抖音還是快手,均警惕外部電商平台分羹,或封殺或必須雙方合作才被准入。短視頻平台流量再富足,恐難為社交電商所用。

結語

扯了這麼多,社交電商也未必無路可走。只是,還想獲得用户規模或銷售業績的爆發式增長將愈加困難。

社交電商在變成存量市場。在用户運營端,低成本獲新勢必成為如煙往事,在存量競爭時期,留住老用户比獲取新用户更重要。

想要留客,物美價優仍然是買賣的第一定律。在商品供應鏈端,面對電商巨頭“收割機式”的競爭以及供應鏈同質化背景下的強勢議價能力,社交電商如何在商品端形成差異化優勢,將是突圍方向。

習慣了賺快錢,接下來勢必得接受賺累錢。究竟誰能在行業深水中繼續摸到魚,各憑本事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58 字。

轉載請註明: 社交電商的“歷史使命”,這就完成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