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穎麗
編輯|斯問
有了iPhone12的蘋果,終於在2021年第一財季揚眉吐氣。
數據顯示,2020年9月到12月,蘋果總營收達到1114.4億美元,單季度收入首次超過千億。iPhone依然貢獻最大,收入655.97億美元,佔比58%。相當於一半以上收入都靠手機驅動。
雖然肉眼可見地,蘋果對iPhone的依賴已經下降——從過去佔比七、八成到如今僅是半壁江山——但不得不説,這個季度,iPhone12在中國的“真香”效應,仍是蘋果增長的重要動力。
庫克或許要感謝中國龐大的消費力,根據財報,這個季度,大中華地區的收入達到了213.13億美元,同比增長57%。要知道上個季度,同比還是負增長。不得不説,iPhone是蘋果在中國市場最重要的通行證。
但除了手機,蘋果在中國還能做什麼?進入中國市場10年,蘋果又為我們做出了哪些改變?
iPhone12在中國
從4G到5G, 蘋果醖釀了太長時間。也因此,不論是對果粉還是對蘋果來説,iPhone12的到來都意味着一次換新的“超級週期”。
從數據上看,這款新品也帶來了符合預期的增長。這個季度,iPhone的營收同比上揚17%,這幾乎是從2018年第四季度以來最大的一次同比增長。
要知道,因為缺席5G,整個2019年裏,iPhone手機的同比增長都是負數,上個季度,因為新機發布時間的推遲,手機銷量更是同比下降20.7%。
對應到中國,iPhone12手機的“真香”效應也很明顯。儘管發佈之初,國內對這款5G新機的褒貶就很鮮明,續航、信號等問題更是成為吐槽的焦點,但是缺點還是掩蓋不了大眾的熱情。
中國通信研究院的數據可以給出佐證。
2020年10月開始,中國手機市場裏,國內品牌的佔比從之前的90%左右下跌到78%。
這正是蘋果發佈iPhone12的時間點。10月到12月也對應着iPhone12的熱賣週期。換句話説,攜iPhone12而來的蘋果,正對新一輪的手機市場格局產生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內部來看,iPhone12這次卡位非常全面,從5000多元的iPhone12 Mini到1萬2的iPhone12 Pro MAX,再加上存儲的差別,幾乎各個價位都有覆蓋。而隨着新機上線,還有降價後4000多起步的iPhone 11也可以買來進行 “消費升級”。
庫克對這個結果很驕傲:“在中國城市最暢銷的三款手機當中,我們的產品佔據了兩個席位。”
事實上,除了卡位策略,iPhone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能從個位數上升到雙位數,也離不開華為的缺席。
過去,國內3000元以上的手機市場幾乎被華為和蘋果平分,而民族情懷的加成和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更是把華為手機一度推向了市場第一。
華為斷供芯片意味着,國內市場留出了空白,搶佔高端的戰爭更加激烈。過去幾個月,包括小米、OV在內的各家廠商紛紛推出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手機,就連獨立出來的“榮耀”也宣稱要進軍高端。(詳見電商在線報道《新榮耀首戰,留下的3個新命題》)
無論是巧合還是策略,iPhone12都將成為蘋果從華為手中重新拿回市場的一個重要武器。
產品之外,服務破局
蘋果的財報,將它的營收類目分為iPhone、Mac、iPad、服務、可穿戴設備及家居配件等5個板塊。儘管iPhone是每年的重頭戲,但這一季度增長最快的,還是疫情下更被需要的生產力工具。比如iPad的同比增長就高達41%,Mac的增長也達到了21%,其他家居硬件產品則同比增長了29%。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則是服務的收入,這季度達到了157.6億美元,同比增長24%。雖然與iPad等硬件相比,這個增速不算高,但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線上,可以很明顯看到,服務收入的佔比正在逐年提升。從2016年的11%,逐步上漲到了2020年的19%。
蘋果的服務收入包括電視、音樂、iCloud存儲服務以及AppleCare+的維修服務。疫情期間,由於居家隔離,人們對娛樂精神生活的需求催化了這部分業務的增長。這導致,2020年第一個季度之後,這部分收入佔比就幾乎穩定在22%左右,收入超過iPad和Mac之和。
不過,這些增長大部分僅限於在歐美市場。在中國,除了iCloud和App store 的“蘋果税”,使用蘋果電視和音樂等內容服務的用户並不多。
蘋果在2011年宣佈App Store對雜誌、影音內容推出訂閲功能,並開始抽傭。到後來,只要應用在App Store上架,你又下載了這個應用,如果涉及到付費或者應用內發生消費購買,都需要向蘋果交30%的交易抽成佣金。
這被市場形象地稱之為“蘋果税”。這筆錢可不少,據CNBC 的數據,App Store一年的“蘋果税”收入高達 150 億美元(約人民幣1000億元)。
去年11月,蘋果宣佈將“蘋果税”從30%降至15%。但前提是年收入不足100萬美元的小型企業或獨立開發者。
訂閲服務不多,“蘋果税”砍半,用服務突破中國市場,蘋果必須在其他方面想辦法。
大力推進Applecare+是被蘋果在iPhone12推出後,一個被觀察到的新思路。
科技自媒體《差評》提到,有國外的視頻博主對iPhone12做拆機重裝後,發現兩部手機無論是主板、攝像頭、屏幕還是電池,只要進行互換就會出現報錯。
同型號且沒有損壞的兩部手機,換一下配件就不能用,這不是斷了華強北和中關村維修小店的路子嗎?
另一家媒體《愛範兒》也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其實iPhone(iPad)為了安全, 早就用上了芯片級防護, 比如Touch ID和Face ID就不能通過第三方維修更換。
為了安全尚可以理解,但是從iPhone12的實驗來看,蘋果已經在不斷擴大非授權的元器件範圍。説人話就是,為了把維修權攥在自己手裏,蘋果從出廠開始,就限制了第三方的維修可能。
目的指向是什麼?賣Applecare+的保險服務。畢竟官方渠道換一個屏幕動輒2000以上,而買了保險,加188元就可以在有效期內免費換屏幕。
一名消費者告訴《電商在線》,隨着iPhone12的熱賣,蘋果官方授權的那些特許加盟店也正在大力銷售Applecare+的服務,“有的店為了衝量,還會提供額外的保價服務,比如第二年可以50%的價格回收手機等等。”
服務總是附着在硬件之上,在硬件增長到位後,服務增長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而在中國,能附着在手機上的業務,除了iCloud,也就只剩下Applecare+了。
蘋果與中國
如今,蘋果新品上市,你可以在官網、線下體驗店、天貓旗艦店都同步預約。再往後幾天,聚划算以及拼多多的“百億補貼”還能買到更香的新機。
無論是iPhone、ipad,還是開創了藍牙耳機新體驗的Airpods,都是電商平台“百億補貼”裏的尖貨,平台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吸引你來我這買,提升平台的交易額,形成用户經常來逛的粘性。
如今蘋果系列產品在中國都已經是觸手可及的產品。但要知道,往前7年,中國還不是蘋果的首發國家。由此,也催生了以香港為主的水貨市場,有了華強北這個神秘的組裝帝國。
直到2013年的iPhone5s,中國才開始了蘋果產品的同步銷售。iphone6上市時,又一次把中國排除在外,到2015年,從iPhone 6s起,中國才有了連續與世界同步的節奏。也正是在2015年,大中華區作為蘋果的第三大市場,營收佔比超過25%。
其實早在2001年,蘋果的iPod就已經有在中國市場發售,2009年,中國聯通將第一批iPhone引入中國。
但以首發國家作為標誌,2015年開始,蘋果才有了與中國有了更多互動,甚至頻頻為中國市場做出改變。
除了軟件上第三方輸入法、騷擾電話、垃圾短信攔截等特殊定製功能,最大的一次改變就屬iPhone X系列推出的雙卡雙待。
作為中國山寨機的發明,雙卡雙待雖然顯得LOW,但在中國跨省漫遊的環境下,其實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隨着華米OV等國產智能手機從善如流地把這個功能加入新產品,蘋果也不得不順勢而為。
蘋果從進入到重視中國市場的這些年,其實混雜的還有中國幾大智能手機品牌此消彼長的歷史。
第一個模仿 iPhone的魅族,開互聯網手機先河的小米,從特供機走到高端機的華為,他們構成了蘋果與中國市場互動的一個背景,也在日後成為影響這種互動的關鍵角色。
2019年,大中華區的收入在蘋果全球的佔比從之前20%左右下跌到16%;2020年,其在中國的魅力進一步下降,收入佔比變成了14%。
這是國產手機崛起的兩年,中國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這幾年國產手機的市場佔有率都在90%左右。更具體點説,是華為手機崛起的兩年,根據Canalys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開始,華為手機市場出貨佔比從25%一路上升到40%以上。
隨着iPhone12的上線,蘋果重新在中國市場找回了信心,這個季度,大中華區的銷售佔比再次回到19%,創下過去將近兩年的新高。
除了iPhone,蘋果與中國的聯繫還在於,這裏是其最大的代工廠,誕生了一批上市的供應鏈公司。
但就在蘋果中國市場回温的同時,中國的供應鏈卻在經歷動盪,如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砍單傳聞,美國的調查等等。與此同時,蘋果把硬件產品的代工製造業務從中國轉移至印度、越南的動作卻不斷進行。
遠川科技評論在文章《從蘋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裏評述道,對這些供應鏈公司來説,蘋果既是一個饋贈的慈父,也成為了這些企業必須背鍋、抗壓的圍城,中國製造業要看清這個陷阱和幻象,準備走一段艱難的路。
對於中國來説,蘋果的產品曾經帶來了創新,帶來了消費升級;但走到今天,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手機公司,對蘋果這家公司,大概都已經從偶像化走到了“祛魅”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