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現在如日中天的美國五大科技巨頭FAMGA(Facebook、亞馬遜、微軟、谷歌和蘋果),IBM這個名字對於許多新一代的網民來説,或許已經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名字了。可能在部分人眼中會有這樣的看法,“IBM不是被聯想收購了嗎?”。但實際上,時至今日IBM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諮詢公司、第二大IT服務公司、第三大數據庫公司,以及專利申請量第一的企業。
就在日前,“藍色巨人”IBM正式宣佈將拆分為兩家上市公司。而IBM新任CEO阿爾文德·克里希納在其個人博客中也對此表示,“這家擁有109年曆史的公司,業務模式將迎來重大轉變。”
“百年老店”IBM迎來拆分
根據IBM公佈的分拆計劃顯示,將把年營收190億美元、隸屬於IBM全球技術服務部門的傳統IT服務業務(基礎設施服務託管部門)剝離,成立一家暫定名為NewCo的新公司,並會在2021年底前完成更名。IBM方面表示,分拆出去的基礎設施部門目前為115個國家/地區的4600個客户提供技術支持,並擁有600億美元的積壓訂單。
CEO阿爾文德·克里希納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曾表示,此次拆分將重新定義了IBM,並且IBM將專注於公開的混合雲平台以及AI能力,NewCo則將更加靈活的對全球重要的基礎設施進行設計、運營,以及數字化改造,兩家公司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據IBM方面稱,剝離出去的NewCo將主要依靠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管理現代化企業客户的基礎設施,這部分市場價值為5000億美元,而IBM則專注於“價值1萬億美元的混合雲機會”。
在CFO詹姆斯·卡瓦諾口中,NewCo將以全球第一大託管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的身份啓動。但實際上,在包括彭博社等多家市場研究及諮詢機構的分析師看來,IBM實際上是又一次選擇了剝離一項不斷收縮,且利潤率低下的業務。
眾所周知,馬雲希望阿里能存活102年,成為一家跨三個世紀的公司,而誕生在1911年的IBM,或許就是他這一願景的現實模板。作為一家“百年老店”,IBM歷經了二十世紀的風雲變幻,在計算機及信息產業的發展歷程中,IBM工程師的身影幾乎是隨處可見,其研發了FORTRAN、COBOL和SQL編程語言,發明了關係數據庫和語音識別軟件,並曾推出過S/360大型機、IBM PC,和AS/400服務器等一眾鼎鼎大名的產品。
擅長“捨得”的IBM
IBM能夠歷經百年滄桑而不倒,靠的其實就是奉行比爾·蓋茨口中“選擇你擅長的事情”。在其長達109年的歷史中,拋棄那些盈利能力逐漸下降的業務,以專注於利潤更高的產品和服務,也有着悠久的傳統。
上世紀90年代,IBM剝離了網絡業務,21世紀初剝離PC業務給了聯想,5年前更是倒貼15億美元將虧損的芯片製造業務轉讓給Globalfoundries,而現在則將把傳統IT服務業務剝離出去。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涉及剝離的業務正是上世紀90年代CEO Lou Gerstner,帶領其從硬件巨頭轉型成為軟件服務業龍頭的關鍵。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在如今的IBM管理層看來,當時曾讓“大象跳舞”的傳統IT服務業務已經落伍了。
在上世紀60年代斥資50億美元豪賭大型機,也構建了藍色巨人的基石,而2002年花費35億美元收購普華永道,則打造了IBM Service,並且當時花費10億美元收購多家中間件軟件公司也推進了Websphere,這些就造就了IBM的大型機、服務,以及中間件三大業務平台。然而在如今雲計算浪潮到來後,對IBM所處的傳統IT服務市場造成了劇烈衝擊,更使得其營收在過去八年裏下降了25%。
雖然IBM曾經是美國股市的藍籌股,但是如今其卻在所有的同類科技股中的表現卻並不太盡如人意。今年以來,IBM的股價累計跌幅達2.55%,可相比之下,納斯達克的股市整體上漲了21%,其中亞馬遜暴漲63%、蘋果上漲50%、微軟的漲幅則是29%。外界因此認為對於現在的IBM來説,與當初鮑爾默擔任掌門人時期,微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狀態幾乎一樣。
儘管早在2007年,IBM就建立了自己的雲計算業務部門,但彼時其業務的重心還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也就是IBM的認知計算平台台Watson上。雖然相較於谷歌看起來華而不實的“阿爾法狗(AlphaGo)”,IBM的Watson已經在醫療領域有所作為,但從近年來整個科技領域的潮流而言,人工智能的理論探索已經遇到瓶頸,其產業應用的發掘更是疲軟,已經進入了技術成熟度曲線的低谷期。
在很多分析師看來,IBM這次剝離傳統IT服務業務,其實是去年收購紅帽的必然結果,而對於IBM來説,這也是輕裝上陣朝着雲業務轉型的關鍵舉措。早在2013年,IBM收購SoftLayer Technologie進入公有云領域,但就與惠普、思科、富士通一樣,IBM的公有云業務在亞馬遜、谷歌,以及阿里雲的圍攻下,基本可以説是宣告失敗,也重新複製了當年在PC領域被wintel聯盟圍毆的情景。雖然説從市場地位來説,IBM可以稱自己是全球前五的雲服務提供商,但以不到2%的市場份額來講,用“others”來形容顯然並不算過分。
IBM在混合雲上並不是沒戲
在折戟公有云之後,IBM選擇了在混合雲業務上發力,在去年7月以340億美元的價格,將全球領先的開源解決方案供應商Red Hat(紅帽)收入囊中。阿爾文德·克里希納在上任之後就曾明確表示,混合雲是繼大型機、服務、中間件之後,IBM的下一個永久性平台,而且將比前三大平台“活得更久”。
事實上儘管面臨許多挑戰,但在轉向混合雲之後,IBM或許並非沒有機會。來自多家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表明,由於受到當今雲服務市場專有性的阻礙,80%的企業數據與工作負載尚未轉向雲端,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缺乏一套一致性和高安全性的雲管理機制,這一點則或將給IBM帶來發揮的空間。
在以往的混合雲解決方案中,一般都是將一套基於開放標準的技術棧部署在公有云基礎設施中,這樣就可以實現跨多個公有云服務商以及企業本地的混合計算環境。而IBM的模式則有所不同,是將多個公有云或本地計算環境中的技術棧相互連接,管理可以在企業本地或是在任何其它雲服務商處進行,管理工具則由企業自行選擇,可以讓企業的工作負載在不同計算環境和供應商之間遷移,也無需任何理由就可以更換雲服務供應商。
其實這一點是很對企業級用户的需求,畢竟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依靠紅帽在Linux開源社區的地位,以及其在企業級市場的深厚積累,再加上IBM的客户羣體,形成“1+1>2”的效應並不是不可能,IBM可以利用自己的混合雲業務,將旗下已經非常成熟的IT管理、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數據分析等服務投送到全球的幾乎任何地點。
對於巨頭級企業來説,船大難掉頭幾乎是他們所共同要面臨的問題。而作為IBM長達109年曆史中的第四次重大轉型,混合雲能否讓其繼續前進,或許就只能讓2021年市場表現來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