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不再僅僅是一項前沿的研究方向,而是各類傳統產業邁向未來的一個機會。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商湯科技舉辦了《大愛無疆·致遠》人工智能企業論壇,圍繞AI與不同行業的融合碰撞,邀請了多名專家參與討論和分享。
在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將會扮演什麼角色,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呢?我們一起來聽聽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能聯盟副理事長金徵宇教授,如何看待醫學影像與人工智能融合的現狀以及需求。
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十六歲到六十歲的勞動人口逐年下降。老齡化導致中國人口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口的撫養比明顯增加,社會負擔很大。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患者數量巨大。而醫療界的醫務人員數量遠遠不夠,且醫療資源分佈嚴重不均。大部分醫生都集中在少數大醫院,基層衞生機構人員和設備都遠遠不足。每千人擁有的醫生和護士的數量,發達國家早已經大於四人,而我們直到2018年才二點多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在醫療過程中產生了海量的數據,比如生物學數據、PACS系統數據、可穿戴設備數據等。這麼多的數據,如何去分析它呢?金徵宇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人工智能與醫療的結合,首先源自臨牀需求。從需求入手,根據需求開發出相應的產品,然後再反饋到臨牀的需求中去,不斷完善。整個醫療領域對人工智能有很多需求,包括疾病探測、手術機器人、臨牀決策等過程,以及器官移植、慢性病、心腦血管病、腫瘤輔助診斷等領域。
目前來看,智能影像是比較主要和典型的需求。影像分析是智能醫療的基本手段,病人從問診、檢查到分析、處理,都可以應用到人工智能。影像科醫生如放射科、超聲科有很多數據要處理,壓力非常巨大。比如某些大醫院的平均日門診量接近一萬五千人,影像學檢查的數量很大。
有了需求,就是我們開發原創的人工智能很好的機會。那麼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相結合的現狀是什麼樣的?商湯科技開發的SenseCare智慧診療平台,涵蓋了影像分析、病理分析、病歷分析、虛擬助理等方面,可以覆蓋多個科室的需求,使很多重複性的工作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得到解決。呼吸、心血管、腫瘤等方面的影像重建處理、病例切片分析等,原本需要耗費醫生大量的精力,但是通過人工智能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不過,這樣一套AI+醫療的體系有很高的標準。它需要容易使用、應用多樣、高度智能,能滿足臨牀的需求。對醫院來説省人、省時、省力,對於患者來説更快、更準確、更規範。
那麼問題又來了,人工智能能取代醫生嗎?金徵宇認為肯定不能。醫學和其他商業形式不一樣,醫生面對的是人不是物,智能再多也需要温度。不過,未來一定是用人工智能來做臨牀工作,因為它更有能力去處理複雜問題。當然,人工智能在醫學上的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倫理、隱私、信息安全等,需要更多的工作來解決。
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曾講過: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是有温度、有人情,可以被人接受的。真正的醫生和病人之間四目相視,他們之間傳遞了很多信息。醫生要給病人以安慰,給病人以信心,這些未必是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的。但是人工智能絕對能夠幫助醫生更快地瞭解病情,並且幫助一些邊緣地區、不發達地區迅速提升醫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