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已經成功返回地球,三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平安回家!在結束半年的太空任務後,航天員需要對地球上的環境進行再次適應。為了幫助航天員的免疫力盡快恢復,他們先要進行大約兩週時間的隔離。然後再經過療養,航天員就能恢復如初。
在神舟十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載人航天的步伐並不會停歇。預計在今年5月,我國將會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把新的物資送到中國空間站,為接下來神舟十四號航天乘組的到來做好準備。
在神舟十四號在軌期間,兩個巨大的實驗艙將會相繼發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我國的空間站建造將宣告完成。預計在10月,天舟五號又會把新的物資送上空間站,為年底到來的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做好準備。
在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進入空間站時,神舟十四號還沒有返回地球,兩個飛行乘組共計6位航天員將會在太空中會合,這將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時刻。兩個飛行乘組將共同在空間站上待一週,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
中國載人航天能夠取得如今舉世矚目的成就,都離不開廣大航天工作者數十年兢兢業業地辛勤付出。這一路走來,我國航天科研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才獨立發展出自己的載人航天技術和空間站。
1998年,美國和俄羅斯共同主導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早在建設之初,我國就表示過想要加入合作。但遭到了美國的拒絕,他們妄圖封鎖我們的航天科技。在那時,中國航天員還沒有進入過太空。
到了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升空,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2005年,我國發射了神舟五號,兩位航天員同時進入太空。在2007年,我國又一次表示希望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但最終仍遭到美國的拒絕。
2009年,美國更是通過了“沃爾夫條款”,直接禁止美國宇航局(NASA)與我國航天局開展任何科學技術合作。從此之後,我們徹底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
既然不帶我們玩,那我們就自己造自己的空間站。兩彈一星元勳、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經説過:“中國人怎麼不行啊?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錢老前輩的這句話無疑極大地鼓舞着廣大航天工作者。
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的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在兩年的時間裏,神舟八號、九號、十號相繼與其對接,開展了一系列技術驗證,我國成功掌握了手動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2016年,天宮二號發射升空,用於驗證航天員長期在太空中的飛行任務。在運行期間,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相繼造訪這個空間站。在圓滿完成這些任務後,我國終於有能力開始獨立自主建造中國空間站。
2021年,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邁出了我國建造空間站的第一步。此後,又經過了神舟十二、十三號的技術驗證,我國將在今年全面完成空間站的建造。
雖然中國空間站是我們自主建造出來的,但我們對世界開放合作,包括美、俄、日、印、德、法在內數十個國家申請了中國空間站項目。在第一批空間站項目中,最終有17個國家入選。而美國因為技術不達標,被我們拒絕。
未來,中國空間站不但會進行外國科研項目,而且還會有外國宇航員造訪。歐洲航天局(ESA)的一些宇航員為了早日能夠飛上中國空間站,目前正在學中文,因為我國的空間站完全是中文環境。
倘若俄羅斯航天局退出國際空間站合作,老化的國際空間站很快就會面臨癱瘓,預計最久只能撐到2024年。到了那時,中國空間站或將成為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