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75、80歲老年人,比20世紀10年代出生的75、80老年人,身體素質要高出一個水平。比如膝部伸展強度,前者要比後者高出20%–47%。這項研究從數據層面,再一次驗證了"一代更比一代強"並非只是句俗語,而是有依據的社會規律。
衞生設施、醫療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並不單純是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也讓我們的身體素質不斷進化。有激進派學者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個節點,人類的身體素質將超出想象,接近"長生不老"。
(圖源:光明網)
1226個目標樣本,多角度分析身體素質
據瞭解,這項研究兩次數據收集的時間跨度長達28年,分別收集了芬蘭地區兩組75、80歲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信息,並比較了這兩個出生年齡差高達28歲的老年隊列中,經過驗證的最大體能指標。
其中,第一組的參與者出生於1910年和1914年(N = 500,參與率77%),第二組的參與者分別於1938年或1939年和1942年或1943年出生,(N = 726,參與率40%)。兩個隊列均在家裏進行了採訪,並在研究中心以相同的方案進行了檢查。評估了最大步行速度,最大等距抓地力和膝蓋伸展強度,1秒內的肺活量(FVC)和呼氣量(FEV1)。
研究摘要 (圖源:牛津學術)
實驗結果顯示,第二組老年人,比第一組老年人的步行速度平均快0.2-0.4 m/s,握力方面的改善為5%-25%,膝部伸展強度的改善為20%-47%,FVC的改善為14–21%,FEV1的改善為0-14%。
也就是説,28年後的75、80歲老人,比28年前的75、80歲老人,身體強度普遍高出20%-47%左右。
到22世紀,"老人"可能不復存在
"老年"的概念是一個含義不斷變遷的概念。俗話説"人活七十古來稀",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一個普通人別説活到70歲,甚至40歲也可以算作高齡。直到上世紀40年代初,國內平均壽命也不過50歲左右。
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到今天這一數字的上限,已經達到了77歲,較70年前提升超過50%。眾所周知,科技的進步並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呈指數級增長。1800-2000之間的技術進步,佔了人類數百萬年之間技術進步的95%以上。
1950-2045,人類壽命預測 (圖源WIND大數據)
因此,有激進派學者認為,100年以後的老年人,身體素質很有可能比現在的20歲年輕人更好,甚至接近於"永生不滅",屆時"老人"的定義將不再以年齡為參考,而是以社會位置為參考,乃至這個概念逐漸消失,成為"超人"。
近年來,各類抗衰技術的出現,更是印證了這種趨勢的存在。比如前不久震盪資本市場的"青春分子"愛沐茵NMN,在研究中發現能夠"延長哺乳動物預期壽命約30%",而另一種"不老神器"二甲雙胍也多次登上《Nature》等權威期刊,被認為和NMN一樣,具備讓人類壽命進步的潛能。
Science \ Nature \ Cell
此外,長壽物質的商業化,也將成為老年人身體素質提升的助力。以NMN為例,京東數據顯示,2017年之前,這種物質每克單價曾高達兩萬多。而在國產酶製劑巨頭基因港開辦200噸工廠後,每克價已經低至兩百多元。
近期,這家國內大廠還表示,將全線降低20%,要讓消費者"以一杯奶茶的價格享受長壽"。
直達細胞深處,前沿技術或讓"衰老可治"
在老年人身體素質逐漸提升、基因港NMN等抗衰物質走紅的背後,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大逆不道"的論題:"我們的衰老,很有可能是可以治療的",人的身體並非一定要日漸衰弱。
這個論題主要由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David·Sinclair提出,在他的新書《我們不必衰老》中,認為衰老是因為DNA複製過程中出現損傷,導致細胞老化。而應對的方案,就是補充NMN等抗衰物質。
David Sinclair (圖源:波士頓郵報)
2017年,Sinclair實驗室和基因港艾沐茵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給年老小鼠補充NMN,能幫助這些小鼠抵禦化學藥物或輻射等造成的DNA損失,修復酶的活性接近年輕小鼠水平。基因港總裁王駿也認為,衰老的過程不是必然的,通過人為干預,有可能讓身體衰弱速度大幅減緩。
為了走在抗衰技術的前沿,Sinlair還帶領家人一同參與這場NMN實驗。
在他書裏描述到:父親在試用6個月NMN後,"這些時日,他像個青少年一樣四處歷險,在風雪中徒步六天登上塔斯馬尼亞最高峯,騎三輪穿過澳洲叢林,在奧地利探索冰洞……他老當益壯,只是壯得太不像他的年紀了"。
而Sinlair自己的身體生理年齡,經過專門的測量,也顯示年輕了34歲。
一百年後以後,或許會"滿大街的超人"?
在沒有戰爭、饑荒等動亂的前提下,老年人身體素質的提升空間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大。而人們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技術、成本、需求。目前來看,長壽技術已經具備了應用基礎,未來的進步更是不可限量。而成本,也在基因港愛沐茵等酶製劑大廠的推動下,出現階段式降低。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在未來,人們對於長壽的需求反而可能下降。因為人能獲得的資源以及人的自身需求是有限的,活一百多歲對很多人來説沒必要,在一定的年齡入土為安,更符合社會規律。
在芬蘭,高福利讓許多人無需擔心養老和工作,老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度過餘生,運動、旅遊、讀書,在良好的狀態下,長壽也自然而然。但在其他非高福利地區,影響壽命的因素就複雜多了,比如經濟壓力和家庭環境等。
"滿大街的超人"或許會出現,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