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等等跟不上智能時代的老年人 | 每日快評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科技

  老人因沒有健康碼出行受阻,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問題。這道題,考驗着社會如何善待數字化時代的“弱勢羣體”,也考驗着科技進步如何兼顧社會温度。

  最近,一段“老人乘坐地鐵時因無健康碼受到工作人員阻攔”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大連地鐵昨日回應稱:地鐵工作人員加強管理是對的,但工作方式方法不當,針對特殊人羣服務不到位,“針對老年人不會使用健康碼的情況,採取多種方式幫助老年人乘坐地鐵”。

  大連地鐵及時誠懇的回應值得點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老人無健康碼出行受阻的新聞時有發生,幾乎每次都會引發熱議。這背後反映的社會現實是,部分老人無法及時跟上智能時代的腳步,而社會尚未及時給出有效、人性化的應對辦法。

  在一些人眼中,用智能手機掃碼、使用社交軟件,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但事實上,這對很多人來説依然是難以跨越的數字鴻溝。當前,掌握和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為必備生活生產技能。但一些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受知識、技能和條件所限,仍處在移動互聯網的“門外”。

  疫情發生前,數字鴻溝大多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比如,年老的父母不會上網購物,不習慣與家人通過網絡溝通等。疫情發生之後,互聯網前所未有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小區、進公園等公共場所、乘坐公交都可能需要掃碼,也製造了新的問題。

  根據最新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55億。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為5.516億。這意味着,可能有超過一半的農村居民還沒“觸網”。

  與此同時,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佔全體網民比例的6.7%,人數約為6056萬人。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照此推算,老人裏與互聯網“絕緣”的仍不在少數。

  數字鴻溝已不僅僅是家事,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彌合數字鴻溝,既需要代際支持,也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對老人的“數字反哺”,不僅需要提供操作層面的指導,更需要給予老人情感層面的鼓勵。

  社會也應該多一些包容,等一等暫時跟不上節奏的老年人。在互聯網技術更深更廣地嵌入日常生活中時,或保留傳統的渠道,或提供其他替代性的辦法。

  比如此次疫情中,不少地方推出打印版的健康碼,幫助部分“脱網”的老人、小孩化解出行難題;近年來,也有不少公益組織致力於幫助老年人掌握、使用當下必備的互聯網科技或產品,也是一種有益嘗試。

  老人因沒有健康碼出行受阻,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問題。這道題,考驗着社會如何善待數字化時代的“弱勢羣體”,也考驗着科技進步如何兼顧社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