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王磊 華敬方
這家坐落在青島市即墨區藍村街道的傳統紡織企業,已經走過了45個春秋,帶領企業一路高歌猛進的黨委書記張世安已經64歲。青島雪達集團有限公司,就是這麼一個規模龐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卻在工業互聯網改造的道路上,走出一條獨有的路子——D2M,也就是“經銷商到工廠”轉型升級之路。在這裏,你可以看到他們為優衣庫、東麗等經銷商生產的每一件產品的銷售情況,同樣,這些經銷商也可以看到他們訂單的即時生產情況。
工廠可實時看到零售門店銷售量
“一件產品,從開始生產,就有了一個獨立的芯片,這個芯片就是這件產品的身份證。”日前,在青島雪達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集團兩化融合管理者代表、企業管理本部長劉作集拿着一件產品,指着產品包裝內側附帶的芯片介紹説,這個芯片就是聯繫工廠和經銷商的信息紐帶,“經銷商可以通過芯片,查看產品的各種參數和生產、物流等信息;產品發貨後,工廠可以通過跟蹤芯片,查詢每一件產品的庫存情況、銷售情況。”
每件產品包裝內都有一個“身份證”芯片
對於經銷商和工廠為何要“信息互通”,劉作集介紹説,對於經銷商來説,通過即時瞭解生產進度、物流進度,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安排門店排貨銷售,並根據生產進度確定是否要追加訂單,“而對於工廠來説,可以通過產品的銷售情況,提前掌握銷售信息,根據銷售數據確定是否要進行預生產,比如説,我們看到某款產品銷量暴增後,就可以提前準備相關原材料,甚至可以預生產。”
工廠和經銷商的信息即時互通,不但讓供需雙方“心裏更有底”,還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生產效率。“在這張芯片中,清晰地記錄着每個環節由誰加工、甚至還有每道工序的加工時間,一旦產品質量出了問題,我們可以輕鬆地找到責任人。”劉作集説,在這種可追溯環節的倒逼下,每道工序工人都會更加仔細,“就裝箱來説,我們通過感應設備,不用拆箱就知道里邊裝了哪幾件貨,出庫、入庫信息直接存儲,這毫無疑問對於工廠和經銷商都減少了大量工作量。”
獨有的“經銷商到工廠”模式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工廠和經銷商信息互通”僅僅是雪達集團工業互聯網改造的冰山一角。
“我們請了專業的公司,根據我們的現狀,開發了一套專門的轉型升級模式。”劉作集説,這套模式為D2M模式,即:“經銷商到工廠”模式,“這套模式,可以實現全球化批量定製、批量設計、批量研發、批量採購、批量生產、批量交付,全業務流程可智能推進。”
工業互聯網基於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而作為紡織、服裝企業來説,有很多環節的自動化很難去推進。“就拿裁剪這個工序來説,對布料紋理沒有要求的產品還好説,直接上全自動的鋪布機+電腦智能裁牀系統就可以完成了,而有些對布料紋理等方面有要求的產品就必須用人工來解決。”劉作集説,在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融合方面,每家企業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一直以來,我們也針對自己的情況做着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改造。”
在生產車間,劉作集拿着一張芯片卡對記者説,每一張芯片卡上記錄着一批貨的信息,其中包括這批貨的款式、顏色、尺碼、數量、訂貨商信息,以及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流程,“卡片製作好之後,會跟隨對應的物料進入第一道生產工序,員工刷卡後會顯示詳細操作信息;前一道工序正常完成後才能進入到下一道操作工序,如果前一道操作工序未完成,卡片在下一道工序將無法刷卡作業,並有報警提示。這也就保證產品工序不會出現問題。”
生產一線工人刷卡時,可以看到自己當前的工作量和實時計件工資收入,這也能很好地激勵員工去工作。舉個例子,員工接近下班時看到自己當天的計件收入到了160多元,就可能會再主動努力增加一些工作量,爭取能達到200元以上。
每人面前的設備可看到自己的收益
刷卡就能看到自己應該操作的工序
作為信息化來説,這是在生產環節的信息化,劉作集説,這個環節的信息化他們已經實現了多年,並且進行了多次的升級換代,“同時,在很多的環節,包括訂單、採購、倉儲、物流、財務、售後等各個環節,我們的自動化和信息化都有推進,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把這些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通用系統。”
“現在,我們在做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環節的自動化和信息化,通過一個平台完全串聯,現在開發的“D2M全球化批量定製平台”就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劉作集説,這個平台還可以把同行業的產能接進來,“如果我們通過這個平台接到的訂單量過多,就可以分發給同行業的其他企業,也可以實現批量原材料採購,進而降低全行業的生產成本。”
破解批量個性化定製和批量生產之困
工業互聯網帶來的市場是全球化的,這也就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個性化定製。然而,作為一家企業來説,能帶來更高效益的卻是批量化生產。這兩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矛盾。
通過雪達集團的“D2M全球化批量定製平台”,記者也看到,每個客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服裝的款式、顏色、尺寸,甚至是面料等,最多可以做出幾十個選擇。毫無疑問,這就是個性化定製。
客户網上下單
根據需求個性化定製
如果企業按照這樣的訂單,且不説一件一件去生產,就是同款幾千件的生產規模恐怕也會影響生產的效率。
“這個系統,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劉作集説,系統接到各種各樣的訂單後,會根據款式、面料等因素,對訂單進行詳細拆分、重組,“系統會自動把同類面料,款式相同的訂單放在同一生產模塊進行排產,這樣一來,就破解了批量個性化定製和批量生產的困局。”
據瞭解,“D2M全球化批量定製平台”除了有內部信息整合重組之外,還有外部信息的融合。比如説,在採購環節,系統會自動優選5家供貨商,進行產品的質量、價格的分析,選取最優的一家,作為供貨商。同時,行業大數據會藉助數據爬蟲技術,及時獲取行業全方位的信息情報,查看是否有更優採購資源。
“不升級、不改造,就意味着被淘汰”
一家傳統紡織企業能有如此完備的工業互聯網改造方案,不得不讓人點贊。畢竟,新上先進的生產系統相對容易,而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對傳統的生產線、生產系統進行改造,使信息化程度各異的各個環節相互打通,難度是非常大的。
一家傳統紡織企業,在每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改造,目前又創造性地推出了全新的、獨有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模式,當老企業和“最前沿”放在一起的時候,讓人很難把兩者捏合到一起。
“不升級、不改造,就意味着被淘汰,所以,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推進着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改造,腦子裏邊也一直有這麼一根弦。”集團黨委書記張世安説,有時候他們的改造可能只有一個模塊,可就是這麼一個模塊的改造,就可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比如説,有一個裁剪鬆緊帶的工序,需要把鬆緊帶剪成固定長度,然後用縫紉機將兩端對接起來形成環狀,以前這個工序有10多個人,現在只需要一個人操作一台機器人,還有富裕產能。”
自動裁剪設備
自動切割布料
根據雪達集團的規劃,大概再用3年的時間,集團會完成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改造。到時候,成衣生產效率會提高25%以上,織布、染整的生產效率至少提高30%以上,而後勤等服務部門的用工預計會從目前的400人降到100人。
“屆時,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員工充實到一線去,去完成我們日漸增加的訂單量。現在,企業員工數量是2000人左右,完成改造後,預計可以實現現階段4000多人才能達到的產能。”張世安説,雪達的發展肯定不會只是生活紡織,未來還會涉足高科技紡織、醫用紡織,甚至軍用紡織,“這些,都要求我們儘快完成自動化和信息化,這是一個企業的生命線。”
傳統紡織企業的工業互聯網改造
手機端和電腦端均可及時查看平台信息
D2M全球化批量定製平台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