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説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説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千二百字

今天文章會提到兩種水果,一個蘋果,一個香蕉。

AWS在雲計算行業內率先啃下了蘋果,把Mac Mini集羣部署到了自己的數據中心,讓蘋果應用軟件開發者不受終端硬件的限制。這是AWS年度最大的技術盛會2020 re: Invent(再創造)首日公佈的消息,成為在iOS開發者羣體與企業級服務市場的一件大事。

為什麼會有這次聯姻?

據説亞馬遜和蘋果為“MacOS上雲”準備了一年時間。

蘋果為人熟知的是其封閉式系統,MacOS、iOS只能跑在蘋果自己的硬件上;而一般雲服務器部署的是Windows和Linux系統。也就是説,蘋果應用軟件開發者沒法在雲端部署App的測試環境,只能在Mac pro工作站、MacBook pro等蘋果設備上進行,像蘋果編寫的集成開發工具X code只能運行在MacOS系統上。

隨着現在App複雜度越來越高,對測試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Facebook這種級別的App每個小時都在進行成百上千個測試,以發現、排除bug。在亞馬遜與蘋果的一紙合約下,AWS在其彈性計算平台EC2上創建了Mac實例(Mac instance),使用的是一堆像化妝盒大小的Mac mini電腦,蘋果應用開發測試就可以被搬到AWS上,同時調用幾百、幾千台機器來運算,按需付費,隨用隨走。

2013年曾有外媒Wired(連線)報道過,Facebook的數據中心裏除了一般的服務器外,還有一批Mac mini在工作,就是為內部員工測試Facebook的iPhone應用準備的。但當年這不是開放的雲的環境,與這次的概念不一樣。在爭奪蘋果的進程中,AWS搶在了微軟和谷歌前面。

雙方圖什麼?按理説,蘋果這樣做不會影響自己MacBook pro等生產力的銷量嗎?Mac mini倒是可以藉助AWS的大采購拉一把銷量,但AWS並未公佈這個集羣的規模。從更高的戰略視角看,蘋果一方面在轉型到軟件和服務,自然會更倚重開發者生態;另一方面,蘋果在加速自研芯片,搭載M1芯片、價格更低的Mac mini預計在明年出現在AWS數據中心裏,這也是對其自研能力的一次背書。亞馬遜這邊通過此舉可以鞏固開發者羣體依附於自己的雲平台,滿足開發者在同一個雲平台上開發蘋果、安卓和Windows的跨平台應用程序的需求。根據蘋果官方數據,蘋果開發社區目前有2800萬開發人員。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B端生產力需求。

計算力的創新空間還剩多少?

雲計算發展將近20年,單看計算力這個維度,已經不是早期大刀闊斧的進化階段了,摩爾定律受到挑戰,幾近失效,芯片上晶體管的尺寸和數量正接近物理極限,那麼未來計算力的提升空間在哪裏?

AWS的CEO Andy Jassy把AWS計算能力的創新歸因於兩點:一是Nitro架構,二是自研芯片。上面提到的AWS Mac實例正是以Nitro為底層支持的。

怎麼理解Nitro平台的角色和作用?可以在國內環境中類比於2017年誕生的阿里雲X-Dragon神龍架構,是一種虛擬化解決方案,使用的是定製化的芯片和雲服務器,解決虛擬化時的計算力損耗問題。AWS Nitro平台已積累了5-6年經驗,是EC2上各種實例創新的底層支持,它通過軟硬件融合的方式,一邊繼續讓計算效率爬坡提升,一邊為持續降價預留空間。

繼蘋果、谷歌後,亞馬遜也加入到自研芯片的大潮流中。AWS做Nitro早期是通過收購一家以色列芯片公司,後轉為自研ASIC人工智能芯片,後來又將自研芯片的方向拓展到機器學習領域。它曾發佈過一款機器學習推理芯片Inferentia,在今年re: Invent大會上又補充發布了一款機器學習訓練芯片Trainium。有了自家芯片的支持,亞馬遜正在把智能語音平台Alexa背後的一部分計算負載從原來的Nvidia英偉達芯片遷移到自己的Inferentia芯片上來,應用場景主要是用户對Echo智能音箱説的話傳輸到數據中心做分析,並將回答轉化成語音的這個過程。

粗略看,AWS機器學習的架構分三層,最上面是應用層,中間層是建模與開發平台SageMaker(今年已落地中國大陸可用區),芯片與算法支持位於最底層。這些自研的定製化芯片降低了機器學習的成本,並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更多如工業、流通業、金融業等場景中。

這裏要提到關於香蕉的故事。亞馬遜所在西雅圖街區中常年有一輛香蕉車,亞馬遜每天為過往的市民提供數千根香蕉,誰都可以湊過去拿一根。它並不做香蕉生意,但它間接提升了香蕉的流通效率。

比如,美國冷鏈方案商Carrier(開利集團)目前正在使用AWS的IoT物聯網技術與機器學習產品。南美洲厄瓜多爾的香蕉如何運到美國?先通過卡車運到港口,再通過海運抵達美國的港口,隨後進入各地分撥中心冷庫,再用卡車運到末端的水果雜貨店。這個過程中存在大量損耗(Carrier集團CEO説全球生產出來的食物有三分之一併沒有被消費),而保持56-58華氏度(約13-14.5攝氏度)、濕度90-95%的環境是最適宜的。Carrier與AWS合作開發Lynx數字平台的作用是,實時、可視化監測運輸鏈路上端到端的温濕度環境,提出異常報警,並把收集到的終端信息、彙總天氣與路況信息後輸入到創建在AWS S3存儲平台上的數據湖裏,做機器學習訓練,以對具體的運輸方案提出個性化規劃建議,提升冷鏈流通效率。

AWS如何面對挑戰者?

垂直向下做芯片,讓雲廠商進入一個新的競爭階段。貝索斯曾對媒體説,AWS早期享受了長達7年的無競爭對手的發展紅利(大概是2002-2008年期間,但最初幾年並未發佈具體產品,谷歌在2008年加入戰鬥)。後來隨着微軟、谷歌、阿里巴巴等公司重點投資雲計算,它們搶佔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對AWS構成正面競爭。

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説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Canalys對Q3全球雲計算基礎服務消費的測算

另外隨着AWS營收規模量級的擴大,其增速開始低於這些挑戰者。按照前不久公佈的3Q20季度業績往前推一年,AWS年化營收是460億美元,約合3000多億人民幣,Q3的同比增速是29%。相當於按照這個規模,一年淨增100億美元的營收才能實現目前三成左右的增速。這100億美元淨增大概比阿里雲+騰訊雲目前一年的收入總和略多一些。

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説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2020 re: Invent大會視頻截圖

如果拉長時間軸看,歷史上AWS每一次實現100億美元營收淨增需要多久?從2006年推出第一個雲產品到第一個100億美元用了10年(該區間內已實現盈利),第二個用了23個月,第三個用了13個月,第四個用了12個月,即單位用時呈縮短趨勢。目前全球雲計算的總盤子放在全球IT總支出中只有4%的比例,前面仍有大片開闊地等待耕作。

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説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在Gartner今年公佈的基礎設施即服務魔力象限圖中,AWS再次躋身領導者象限,這已經是其連續第十年。圖中橫座標Completeness of Vison願景的完整性,通常代表產品擁有的特性及創新,迫使其他廠商做出應對的能力;縱座標Ability of Execute執行力,以反映營收、市場份額、分銷商規模、研發投入等數據實力。

據我所知,面對挑戰者與股價起伏,亞馬遜內部流行“投票機”與“稱重機”説法,意思是公司值多少錢是由市場短期內投票決定的,而公內部看的是稱重機,自己有幾斤幾兩,關心未來5-7年的分量加碼。從AWS的發展看,它確實是自己在掌控着節奏,做Nitro架構、自研芯片、重新重視並定義混合雲(Hybrid Cloud)、做Mac實例等,基本都是針對客户具體需求在做創新。用亞馬遜CTO Werner Vogels博士的話説,AWS有90%以上的創新是因客户需求發生的,而不是為了炫技。

2017年曾有硅谷投資人預測,十年後(即2027年)亞馬遜的市值將達到3萬億美元。説這句話時它的市值是4500億美元,當前是1.6萬億美元,看起來這個目標實現週期在縮短。當然,目前全球科技股的盛世不能排除低利率、疫情等宏觀經濟因素,整體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風險。但具體到AWS,它的利潤佔了亞馬遜的六成左右(3Q20財報),它能持續通過創新去鞏固行業引領地位,對亞馬遜未來市值的拉動會很顯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2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説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