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投資人劉志碩:生正逢時的創業者需要承擔起國家賦予的使命
新京報訊(記者 馬瑾倩)從初入大學見到計算機那一刻的震撼,到創業投資成為知名投資人,48歲的劉志碩仍然堅信,看得到藍圖是創造事業的前提,能夠持續迭代,在確定的不確定中洞見機遇和社會變化是最終的價值所在。
2020“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已落下帷幕,中關村U30發起人、中關村大河資本創始合夥人劉志碩在“智匯海淀—創青春-中關村U30 2020年度優勝者見面交流會”上作為導師代表發表主題演講。
他説,當下的發展藍圖裏,愛國是創業成功的一種必要能力,中國創業者生正逢時,與以往相比也需要洞見和把握住本國消費升級的機會、產業升級的機會和國家戰略轉型的機會,承擔起國家賦予創業者的使命。
創業動力源於相信未來
“計算機給我帶來的是震撼,我堅信未來的世界首先是計算機的世界,然後是網絡的世界。”
像每一個成功故事中的少年,上世紀90年代初,還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的劉志碩敏鋭地捕捉到了那個時代最大的機遇。還是“以太網”形態的計算機,已經給那個環境中的年輕人帶來更加易得、大量的信息,以及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
劉志碩將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技術革新稱為“Best Window”,各行各業在計算機上“開窗”,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還能產生新的產品和服務,“推動窗户改善,進而推動新的房間甚至新的房子的誕生。”即便是在將近30年後,談及當年的心情,劉志碩依然表現出興奮感。
1992年,正在管理學院會計班讀大二的他,將專業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做出會計電算化編程,幫助市場上的網絡化公司搭建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業就這麼開始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打口碟”、“打口磁帶”帶起一陣風潮,劉志碩敏鋭地捕獲到商機,成為中間商。就這樣,在當時的牡丹江,還是高中生的劉志碩每個月盈利就已經能達到一千多元。
直到真正步入社會,互聯網又將他推到新的創業軌道上,他將房產信息登記與互聯網相結合,開始接觸政府購買服務,而後逐漸擴大業務範疇。轉入投資領域後,互聯網仍舊是他和他的合夥人最關注的領域之一。
劉志碩曾投資暢遊、拉卡拉、歐地安、廣廈網絡等14家公司,如今,他與合夥人將眼光放在了廣義TMT(數字新媒體產業)、消費升級以及生命健康三大領域。“做投資自然是希望在一個優秀項目的成長初期發現它的價值,併為其提供幫助。”
“大家總是更願意支持有夢想的人”
在投資界有個“創業者鐵人三項”的説法,指創業者藍圖構建能力、帶領持續創新能力、團隊管理執行效力。最被劉志碩看中的是藍圖構建能力,有時候他將其稱之為“有夢想”。
“大家總是更願意支持一個有夢想的人。”自身的經歷讓劉志碩更加堅信這句話。
1990年,劉志碩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賣打口磁帶的他,收入已經是大學畢業的哥哥收入的幾倍,“但我還是要上學”,這是劉志碩當時一定要堅持的夢想。
上學前,他利用BB機編碼,實現了遠程訂貨,就像現在的網上下單,商户輸入代表名字和要貨數量的編碼,劉志碩根據這些信息整理供貨量,第二天再全部配送到商户,節省了學習的時間。
“你的夢想其實跟他們沒關係,但他們卻願意幫助你,這樣的支持,積少成多,就能成就一個人、一件事。”大學開學前,劉志碩請所有商户一起喝酒,第一次喝醉。直到現在,這些商户的孩子還像對自家親叔叔一樣叫他。
即便是極其需要科學、理性和邏輯的投資,同樣也存在很多感性成分。這個變量就是人。“一個好的創業者,能夠將自己的夢想勾畫出藍圖,讓他的團隊和投資人相信這幅藍圖可實現,並能夠不斷迭代,是最重要的吸引力。”劉志碩説。
今年已經是“創青春-中關村U30”的第6年,這項由中關村百餘位企業家和投資人共同發起設立的青年創新創業公益品牌活動,已經陸續支持了將近200位優秀創業者。他們都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公司正處於初期或快速成長期,創業項目不僅有優秀的經濟效益,還要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作為導師團九名執委之一,劉志碩最看重這些創業人有沒有夢想,有沒有為了實現夢想構建的藍圖。
站在激流之下,堅守愛國初心
身處急速流動變化的投資領域,劉志碩説他始終相信“確定的不確定性”,並且在他創業初期就已經“領教”了厲害。他説,當前技術進步全面挑戰時代,這一趨勢在全球範圍帶來的不確定性加劇。青年人應該團結在自己國家的旗幟下對抗不確定性。
“作為創業團隊的核心人物,創業者自己首先要做一名愛國者,從而更好地團結隊伍,帶領大家洞見把握國家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並推動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制度供給和創新。”劉志碩在中關村U30交流會上説。
這個問題在他創業初期就已經得到了答案。1993年,劉志碩憑藉股票就擁有了三百多萬元的回報。在身邊人的勸説下,他又參與到期貨交易中,中間有賺有賠,最終在畢業時負債十幾萬元。
畢業後,他曾進入北京一個機關工作,這些年的經歷讓劉志碩更加堅信,自我的發展要和國家的發展緊緊跟隨。“下海”之後,他重振旗鼓,當時立下的“藍圖”就是支持數以百計的公司獨立上市,每年尋找一批年輕人,關注、支持他們的成長,並在這一過程中幫助他們發展。“大概這就是我的使命,我很認可的使命。”
“洞見未來大家願意為之奮鬥的藍圖並不容易,在得道多助的前提下,愛國是最大公約數。”劉志碩説,當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領跑全球,技術進步在制度創新層面帶來的矛盾和衝突也相對較為激烈,使得我們有機會比其他國家更早一步實現新時代制度的創新供給。成為制度創新推動者,與政府和監管機構一道,在完成企業自身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組織創新的同時,共同推動國家社會的制度創新供給。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