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
相比中國發達的電商,歐洲的電商“至少相差十年”。也許因為歐洲娛樂休閒活動沒有中國那麼豐富,逛店購物是當地人除了體育鍛煉以外最愛的休閒活動。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的暴發改變了一切,春天的封鎖還令人記憶猶新,秋天的第二輪封鎖又讓無數實體店掛上“停業”的招牌。於是,電商需求出現井噴式增長。
總部位於德國的美容零售商道格拉斯證明了艱難時期會變成增長的機會。自從3月實體店首次關閉以來,該公司的營業額主體已轉移到網上,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70%,而且他們還通過降低免費送貨條件吸引到更多客户。法國歐萊雅集團首席數字官盧波米拉·羅切特表示,該公司與谷歌、YouTube以及臉書等合作,推廣在線虛擬試妝系統,讓顧客即使不去櫃枱,也能在線上購買到適合的化妝品。羅切特預計,未來3-7年,歐萊雅一半的銷售可能來自網絡。
歐洲國家的私營企業比例很高,其中超過九成屬於中小企業,它們抵禦風險的能力相當有限。《環球時報》記者家附近的一家餐廳,疫情前生意相當火爆,基本需要提前1-2周預訂座位。但是今年形勢大為不同,從春天起餐廳停業了3個月,第二波疫情到來以後,不得不再次停業。餐廳老闆告訴記者,徹底停業就像是對生了急病的人放棄治療,所以他選擇以提供外賣的形式繼續營業。但他又遇到新難題,“以前生意應接不暇,根本沒考慮過外賣的事情,現在我甚至不知道如何搭建網絡下單平台,也不知道如何給我的菜品拍照”。而在《環球時報》記者生活的比利時,有兩家規模相對較大的送餐平台,但它們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前幾天,記者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一名送餐員每天工作8個小時,其中4個小時在餐廳門口等待出餐,4個小時送了4份餐,一共掙到20歐元。一邊是餐廳老闆不知如何建平台,一邊是送餐平台生意少,還有一邊是有巨大訂餐需求的消費者。他們構成的供需三角形並不平衡。
儘管歐洲各國政府在上述方面給予很多政策上的幫助,但成本還是讓一些商家望而卻步。在法國,政府為商户推薦的7家平台搭建商,雖然收費比平常優惠些,但每月還要收59-250歐元左右的服務費,並按比例從店家提成。“這個收費只適合營業額比較大的商店,像我們這種每月只能銷售幾百歐元的商店,顯然接受不了這樣的成本。”一家法國書店的老闆抱怨道。對於大多數尚在網店起步階段的歐洲商家而言,它們非常需要一種收費不貴且專業的平台搭建商。此類需求對於一些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説,絕對不是什麼難題。
在配送環節,中國商家也有不小的機會。由於歐洲人工成本很高,現在當地最主流的電商配送方式是,店家備好貨品以後,顧客自己去取貨點取貨(如圖)。如果不是自提,運費和運送時間還是相當“可觀”。在比利時,隨便寄一單也要10歐元起步。雖然有的平台可以免運費,但門檻較高(一般為購物滿60-100歐元),且送達時間較長。《環球時報》記者曾在一家歐洲非常知名的服裝網店上下單,半個多月才收到貨物。其中有一件尺碼不合適需要退貨,還要跑到專門的快遞站才能免費退回包裹,非常不便。中國企業可以憑藉成熟的物流經驗,在當地投資更多的物流倉庫,增加運輸和配送能力。歐洲多國已明確表示,希望民眾支持當地商家,而不是去亞馬遜等大型電商平台購物。所以,中國企業要想在歐洲電商發展中獲得利潤,與當地商家合作可能是比較現實的做法。
隨着歐洲電商的快速發展,不少新問題也在不斷出現。比如,互聯網平台上充斥着不少虛假廣告,也有人在網上銷售宣稱能治療或預防新冠的產品,還有一些沒有通過歐洲安全認證的商品流通到市場上。歐盟司法專員迪迪爾·雷因德斯6日與11個在線平台進行會面,一起討論疫情期間電商發展新趨勢,並推動這些公司採取更多措施阻止新一輪的消費騙局。此外,歐洲針對電子商務平台更嚴格的法規也正在醖釀之中。下月,歐盟將公佈一攬子立法,提議更新現有電子商務規則,旨在增加包括提供非法內容和危險產品在內的法律成本。有意投資歐洲電商領域的中國商家應緊密關注上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