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或重塑未來出行體驗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技術儲備,讓我國在發展未來出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面對出行科技發展新機遇,我國要以示範城市為基礎,做好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實現自動駕駛與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等跨部門、跨行業協同發展
繼零售、社交、民宿、外賣等行業之後,出行領域正在成為被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改造的新目標。
想象一下,未來的一個清晨,乘坐用手機約好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前往上班地點,沿着大數據瞬間計算出的最佳路線,在車上可以一邊享用早餐,一邊梳理一天的日程,在最短時間內順暢到達目的地……人、車和城市的關係,將被出行服務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重新塑造。屆時,汽車將從一個機械產品變成一個移動智能終端,並實現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與對接。
在今天,人們出行體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很多城市的交通存在購車用車成本高,道路擁堵,開車風險高又辛苦,停車位不好找,排放污染環境等問題。不過,在汽車電動化基礎上,聯合自動駕駛與共享出行,疊加基於“需求與供給即時匹配”的城市交通,引入智能道路交通設施,未來城市道路的汽車駕駛效率將有效提高。有專家認為,自動駕駛每增加1輛用於運營,可能會替代、限制11輛到14輛私人汽車行駛量,減少20個停車位。一支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車隊可將高速路通行能力提高到原來的5倍。
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技術儲備,讓我國在發展未來出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從市場來看,我國除擁有2.75億輛民用汽車保有量之外,還有3億輛電動自行車、7000萬輛摩托車,人們有着巨大的出行需求。同時,我國已成為全球共享出行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消費者將會越來越接受“少擁有、多分享”理念。比如,滴滴打車今年“七夕”當天單日訂單就超過了5000萬個。
從技術來看,我國在可再生能源、移動互聯網以及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領域發展狀況良好,已經擁有很好的技術和人才儲備。同時,以智能汽車、出行大數據、智能交通、地理信息、出行服務商、智慧物流等為主要特色的新興出行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我國積累了全球最豐富的出行數據。
與此同時,政策也對發展未來出行給予了明確支持。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今年2月份,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今年10月份,國務院批准了工信部擬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這三個文件從不同角度支持並促進智能汽車、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協同發展。
目前,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公交等L4級以上自動駕駛場景已在多座城市試點運營,但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制定還需要不斷推進。面對出行科技發展的新機遇,我國需要以示範城市為基礎,做好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實現自動駕駛與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等跨部門、跨行業的協同發展,即在高科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