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為4億多“非網民”點亮網絡之光
本文轉自【新華網】;
劉懷丕
網上叫車、手機點餐、移動支付、掌上醫療、遠程教學……不知不覺中,互聯網已滲透到社會的角角落落,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
近10億,一個龐大的數字,由此可見中國互聯網發展速度之快,普及率之高。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接近10億網民的龐大數據背後,還有4億多人不在網上。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話語交流、利益表達極為仰仗互聯網的當下,有4億多“非網民”難以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服務體驗,甚至有可能因為無網“寸步難行”。
這4億多人遠離網絡世界,既有網絡設施滯後、終端設備不足、年齡因素等客觀條件限制,也有一些人排斥網絡、不願學習等主觀原因存在。然而,互聯網給現代社會帶來的不僅是“便”與“不便”的差別,更關係到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社會正義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因此,創造條件把更多人“擺渡”到網絡時代,是提升社會文明水平與進程的需要。
為更多“非網民”點亮網絡之光,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使用網絡技術的軟件服務。多一點人文關懷,提升非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數字技術的使用技能,開發更多智能化、人性化適老產品。同時,也要避免所有事情都網上辦,可對老年人提供代辦服務等方式,公共服務要堅持傳統方式與智能服務創新並行,讓非網民羣體共享數字時代紅利。
有人曾經將網絡比作是看世界的窗口和望遠鏡。希望更多人可以藉助互聯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