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二説”(ID:chongershuo),作者 二説,36氪經授權發佈。

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6年前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這個調調頗有市場。

那時2014年夏季達沃斯剛過,“萬眾創新”是960萬平方公里的主題,“去到雷軍還沒到達的彼岸”,豪氣干雲,英雄不問出處,激盪着每顆躁動的心靈。

現在換成全民“練攤兒”,更有煙火氣,再造馬雲的可能性,理論上仍然存在。

2015年李佳琦就是南昌中山路天虹商場的銷冠,2016年轉戰淘寶直播,乾的事沒變,變的是身份,從歐萊雅BA變成了GQ筆下的全民偶像。

1993年30歲的黃啓美從老家來到北京,在三元橋西側的電線杆下支起了小攤,賣的是麻辣燙和酸辣粉,幾年後有了萬記的招牌,也有了男主人回鄉做房地產的傳聞。

那些白手起家的牛人,早就具備了成功基因,技術進化、政策紅利之於他們,不過是通路放大器,讓個人奮鬥有了更寬泛的教化意義。

至於芸芸眾生,就要想清楚,新機會之於你,到底是生計還是生意?

準備練攤兒,選品、選址、進貨渠道、價格策略、營銷方式都是基本技能,本質上考驗的是你過去混社會的人脈和資源積累;

大多數人並沒有碾壓別人的特殊能力,所以最關鍵的是市場容量。

簡而言之,你準備和誰PK。

幾年前“洛陽草根”謝雲峯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擺攤的視頻火了,讓很多人瞭解了美國的Food Truck文化,謝雲峯幾乎不懂英文,只做肉夾饃或涼皮,但一天能賺七八百美元。

這段傳奇有幾個關鍵的背景信息。

Food Truck需要商業經營許可證、流動商販許可證、營業税證和健康證4證齊全,擺個小攤賣書籍、CD、工藝品等等,要有綠卡,要交税,如果要賣繪畫等,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原創作品,使用話筒和揚聲器的街頭藝人,要花45美元辦許可證,不插電清唱隨意。

Food Truck有執照更新費、保險費、銷售税、餐車維護費、燃油費、食材費等等,按紐約的標準,大概每月2000美元的水平。

衞生局有便衣巡視,警局有專人負責,對出攤時間,人員着裝,製售流程,食材温度等都有規定,違規就是200美元起步的罰金。

紐約Food Truck共5100個(其中2000個是季節性的),其他非食品攤位3000個,總量不再增加,接盤者只能租用他人證照。

這種極不友好的管理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2008年布隆伯格在第二個紐約市長任期內,把Food Truck確定在每5個街區1輛的標準,能見度合理,親和力在線,當然也沒什麼爭議。

由於數量有限,密度不高,業者不必低價搶客,就有時間改進產品,很多Food Truck從街頭走向廳堂,著名的shake shack傳説也是麥迪遜公園起家,其實這是謠傳,shake shack是餐飲巨頭USHG創始人的副牌,選擇出街只是為了調試口味,但也説明街頭美食的影響力。

按“洛陽草根”自己的説法,他的固定成本每月2000美元左右,罰金等各種不確定支出2000美元,月收入穩定在2萬美元以上,足夠讓工薪族眼紅,有人氣的Food Truck堅持做下去,完成從街頭到連鎖的逆襲有可能。

而且現在Food Truck也收小費,稍微掛點網紅相的都會弄個iPad,跟食物一起遞過來,讓你選擇給幾美元小費,頗有打賞的意味,日積月累相當可觀。

但問題來了,美國地攤文化有社會經濟意義嗎?並沒有。

按The Street Vendor Project(街頭商販項目)的最新數據,紐約街頭商販養活了2萬名從業者,每年經濟貢獻2.93億美元,與紐約1.1萬億美元的GDP相比,對就業和經濟的拉動九牛一毛。

模式上有社會福利的性質,紐約許可證分三類,一般攤販,食品攤販和專供退伍老兵的,總量管控(1983年起就沒發過新證,200美元的許可證黑市炒到2.5萬美元),導致Food Truck的定位和成本與傳統餐飲有衝突。

這次疫情期間,紐約消費者事務和商務許可委員會討論擴大餐館的外擺授權時,The Street Vendor Project就持反對意見,如選址、路權等都有博弈。

從負責這個項目的羅克韋爾公司假想圖上可以看出,餐館的外擺位未敢侵佔人行道,而Food Truck的位置反而顯眼。

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所以這跟我們的地攤經濟完全是兩碼事。

《國家地理》有一檔節目叫做“街頭餐車美食”,説的就是Food Truck文化,明眼人都知道,網紅化和景點化的Food Truck只賣裹腹之物純粹是浪費時間。

2003年中國的“放心早餐工程”曾經試圖複製這個模式,武漢最早推出了移動早餐車,但一年後就從850輛鋭減到500輛,後來完全消失,北京等其他城市情況差不多。

原因很簡單,管理太嚴,食物大多是半成品,提前封裝,杜絕現制,品種單一,口味不創新也沒絕活兒,基本沒什麼煙火氣。

2006年12月的《中國經濟週刊》披露,當時北京“早餐車”要繳納5000元保證金和2000元加盟費,計劃是每50米1輛車,密度極大,食物集中生產配送,成本比煎餅攤不知高到哪裏去了。

2018年1月肯德基在南京嘗試了移動餐車,由3名員工在10平米車廂內現制食物,但當地食藥監局規定不許動明火,只能簡單加工半成品,所以最後都退化為啤酒節之類大型活動的標配了。

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最近出現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快取攤,其實拉低了他們的外擺成本,普通攤販與之競爭的難度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美國Food Truck模式的好處是容易管理,環境衝擊小,網紅美食產出率高,缺點是有門檻,投入大,參與者少,對改善就業或刺激消費,基本沒幫助。

我們的地攤經濟,本質上是拆掉了門檻的“眾創經濟”,解決的是紓困底層的問題,不是快手、抖音、B站的網紅製造機,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文藝細胞,都能一晚上話癆式的直播。

新手的穩妥策略還是抓住政策紅利進入現有的早市、夜市、大排檔、跳蚤市場,通過羣聚效應帶動溢出消費。

地攤經濟的邏輯與互聯網正好相反,直播和短視頻都是頭部吃肉,腰部喝湯,底層啃骨頭,公眾觀感無非是倖存者偏差,而地攤經濟的核心是普通人的冷啓動,創富神話反而極其有害。

換句話説,你做的燒餅怎麼與麥當勞的6元餐競爭,這才是關鍵。

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2008年8月12日,某個不知名的網友在百度創建了“擺地攤”這個詞條,不到100字的正文,就有這樣的金句:

“擺過地攤才能當老闆,但擺一世地攤就是墮落了”。

其實,擺一世地攤也比整天KO馬雲靠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31 字。

轉載請註明: 給我一個攤位,還你一個馬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