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保持積極,保持創新” 似乎是劉翀的信仰,其很享受在實驗中的探索過程。她直言:“不斷接近真相的時候最高興。”而她要研究的“真相”很硬核: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大概 10 年前,美國 PBS 電視台拍攝了一組題為《Energy e2》的紀錄片,對全球經濟上行下能源消耗的問題做了系列報道。該紀錄片着重討論了可再生能源、自然能源等新型能源對傳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質能源代替的可能性,強調讓能源可持續發展以減輕對環境的破壞。為應對人口增長帶給自然環境、能源的壓力,能源的結構會逐漸轉向以清潔能源和核能作為主要產能方式,與電能儲存和核能相關資源的提取和儲備變得越來越重要。眾所周知,新型能源可以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損害,但受制於開採條件和技術手段等眾多因素影響,仍然無法達到廣泛普及。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從佔據地球面積 71% 的海洋中提取到合適的礦物資源,並且對海洋生態基本沒有破壞,將會為資源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那麼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成為了未來能量元素提取的關鍵。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瞭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海水中存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從海水中提取資源並不陌生,比如氯鹼工業。但是海水中濃度較低的元素,在提取技術上存在很大的挑戰。實現低濃度元素的提取,依賴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以及對分離技術中存在的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我希望我們開發的電化學方法能夠在實現大規模的海水採礦的同時,能避免對海洋環境和生態造成負面影響。電化學採礦的可行性可觀,可與已有的海上太陽能和風能有效結合並實現清潔能源驅動的電化學生產。” 劉翀表示。憑藉創新性的鈾和鋰提取方式及創新性可見光飲用水殺菌技術,劉翀也入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