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雙面美國(下)丨利傍倚刀:美國反對美國 美國利用美國
上集説到美國打壓TikTok等外資企業的利刃——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以及利刃背後,四處煽風點火的美國議員和在幕後花錢僱傭説客的企業巨頭Facebook。
他們在明裏暗中扭成一股力量,曾經國際化的倡導者,如今變成了絞殺者。
是什麼讓他們對外國企業步步緊逼?又是什麼顛覆了他們原有的態度?
為理清這背後盤根錯節的個體心思與時代脈絡,譚主邀請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所長滕建羣和科技評論作者潘亂,聊了聊這個話題。
潘亂是在科技互聯網領域很受歡迎的評論作者,與不少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管理者保持着良好關係,也是今日頭條的早期投資人。
談起2012年前後在國內互聯網領域興起的那股進軍全球市場的追求,曾經也有志於創業的潘亂給出了一個很有理想色彩的評價:
“創業者都在追求更大的東西,或者説能夠給世界帶來更好改變的東西。”
理想自然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比如字節跳動公司旗下的TikTok,就被暗中使了絆子。曾經描繪全球市場美好願景的美國公司,成了攔路者。
他們為什麼突然翻臉?
潘亂給出的答案是:這太出乎他們的意料了。
“其實之前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在美國市場取得這樣的成功,而且是代表最潮流的方向。網絡基礎設施這些事情,其實之前很少有非美國的公司做到,你想一想電商、搜索和社交……短視頻確實是代表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東西,這不是由硅谷公司做出來的,而是由一家中國公司做出來的,這也會讓他們去反思或者警醒這件事情。”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態轉變,這本是美國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但當有一天突然發現他人比自己做的更好的時候,美國的做法是:掉過頭來反對自己曾經最擅長的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所長滕建羣也告訴譚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不少產業走向衰弱,它們將信息技術視為美國的最後一塊高地,如果連這塊高地都被超越了,將是美國難以接受的現實。
正因如此,美國對不少強大的外來者顯示出了強烈的敵意。
但敵意背後,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土壤。
潘亂觀察到了一個明顯的變化:
“80年代初出生的這一代創業者,他們的成長環境其實是很多人去美國求學,向美國學習。但是在今天,更年輕的朋友他們成長起來的環境是他們認識到美國是一個搞霸權主義、強買強賣的美國。因為中國和美國它的力量對比產生了變化,大家認識的其實不是同一個美國。”
短短一二十年,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至於給人留下如此顛覆性的印象?
藉着TikTok這個例子裏的人與事,我們再往前追溯,看一看美國社會發生的變化。
10年前,Facebook還在全世界一路擴張的時候,一些保守、封閉的基因已經在美國萌芽。
那時,美國政治圈突然掀起了一場“茶黨”運動,一羣草根的聲量突然被放大。
他們反對全球化、反對大企業對美國市場秩序的影響、反對美國政府的強存在感,也因為極端的觀點,鬧出過很多笑話。
但這一場運動,以一種出乎美國精英意料的方式迅速席捲了美國,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鳴。
畢竟在曾經的美國精神裏,每個人都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但在過去數十年中,企業巨頭的發展和巨頭與美國政府共建的市場秩序,擠壓掉了太多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和普通人的工作機會。
“努力就會成功”的信條,對不少美國人而言成為了一紙空文。
於是極端保守的茶黨和他擁護的保守派政客們,踩着美國人民的焦慮上位了。
在禁用TikTok中最為努力的國會議員盧比奧,正是其中受益的那一個。
在9年前那場參議員選舉中,相對於有60%支持率的佛羅里達州州長來説,盧比奧可以説是寂寂無名,勝算不大。
但很快,茶黨運動把盧比奧這個古巴移民的後代推到了前台。他把自己包裝成了憑藉努力獲得成功的美國精神表率,激進地反對古巴共產黨,聲稱自己比茶黨還要保守。要為普通美國人尋找生存空間,要從中國“搶回”更多的就業機會。
乘着這陣美式焦慮的東風,盧比奧逆勢而上,在11月的選舉夜中意外擊敗了州長,成為佛羅里達州的參議員。
在這場對盧比奧至關重要的選舉戰中,盧比奧嚐到了保守、反華和極端的甜頭。
同一年,另一個共和黨保守派人物也迎來了他的關鍵轉折。
這個人叫喬爾·卡普蘭,曾在白宮工作8年的他,在這一年正式加盟Facebook,成為Facebook美國公共政策副總裁,把不少前共和黨保守派人物安插在Facebook各個崗位中,加強Facebook和這些正在上升的政治人物的關聯。
卡普蘭走馬上任後,迅速向美國政府內的保守派勢力示好,在他的強烈主張下,Facebook改變了一部分算法,讓主張保守、封閉的出版物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
他還阻止Facebook關閉傳播假新聞的團體賬號,因為這些團體正是為共和黨的保守派政客服務,傳播一些反華、反全球化論調。
正因如此,宣揚技術中立的Facebook深陷政治泥潭之中,頻頻爆出干預美國選舉、出賣用户數據的醜聞。但又憑藉與政府的親密關係,一次次安然度過危機。
在卡普蘭上任後,Facebook用於遊説美國政府的資金達到了其上任前的100多倍,這也讓Facebook和美國政府的關係愈加密切,成為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在美國焦慮之下,不少政客找到了改變人生軌跡的契機,他們紛紛進入美國政府與巨頭企業的關鍵位置,開始左右美國國家機器的運轉方向。
走上關鍵位置之後,他們在努力緩解美國焦慮嗎?
來看在美國參議院中開啓政治新生涯的盧比奧。
曾在主張封閉保守和反華上嘗過甜頭的他,繼續緊握那塊“敲門磚”。
平均每天國會就會收到兩個寫有他名字的議案,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抨擊中國、反對全球化。
為什麼盧比奧樂此不疲地提這些議案,國會里卻鮮有反對聲音?滕建羣給譚主解釋了一個他觀察到的奇特現象:
“盧比奧這些保守派議員經常以’違反國家安全’的名義拋出話題。如果一個話題戴了‘國家安全’的帽子,即使知道錯了,其他議員也很少出來反對,因為安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這些議員都不願意觸碰這樣一個敏感問題。如果反對的話,可能被扣上一頂帽子——這個是一個威脅美國安全的人物,也會打入被孤立的人羣當中。”
藉着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反華,助力盧比奧走上了政治生涯的康莊大道。
他也如願以償,在參議院中平步青雲。
先是擔任氣候、人權、通訊等多個小組的主席,又被委任為小型企業和創業委員會主席,躋身參議院最有話語權的國會小團體中,掌握國會“最高級別”機密情報,然後又在今年成為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代理主席,手握美國多個情報機構的預算分配大權。
在滕建羣眼裏,這種做法的目的其實很明顯:
“實際上這種做法,並不是為了美國的利益,也不是為了美國的安全,他更多的就是為了自己,混個臉熟,贏得選民和利益集團的支持。”
盧比奧也好,Facebook也罷,所謂的反華、保守、封閉,既是他們奉行的主義,也是權錢交易的生意。
國會議員靠此升官、巨頭企業藉此拉攏和美國政府的關係尋找靠山,他們還走在一起,聯手將TikTok這樣威脅他們的利益、違揹他們“主義”的事物剿殺。
但是不經意間,他們也成為了自己曾經反對的那類人。
還記得送他們上位的茶黨運動最初的訴求嗎?
反對大企業壟斷
反對大企業和政府的勾結
諷刺的是,在不到10年之後,當年藉此上位的人根本沒有緩解美國社會的焦慮,反而使本就糟糕的狀況變本加厲。
Facebook這個大企業借這場東風,與美國政府越走越近,進一步擴大壟斷和控制的權力,進一步擠壓了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
盧比奧等被茶黨送上關鍵職位的美國政客,繼續依靠美國的旋轉門和遊説制度,與Facebook等大企業勾結在一起,利用手中制定法律、影響行政機構的權力,左右美國市場的秩序。
獲得權力之後,他們變成了曾經自己反對的那一類人。
當年構建全球市場夢想的人,成了斬斷他人全球市場拓展路徑的利刃。
當年那個誓要歸還美國微小個體發展空間的團體,發展成了美國巨頭與政客勾結攫取利益的橋頭堡。
在美國反對美國、美國利用美國的死循環裏,勝利者爬上金字塔頂峯洋洋得意,美國人民的焦慮卻還在底層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