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通消費“堵點”,暢通國內大循環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科技

在北京市順義區菜鳥物流倉庫,一名工作人員在擺放貨物。新華社發

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 新華社發

【經濟界面】

“雙11”剛過去不久,“雙12”又來了。不少消費者依然按捺不住“買買買”的衝動,有的到電商直播間挑選了一款掃地機器人,有的去商場試穿併購買了一雙心儀的運動鞋,有的囤了一大堆美食……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專家認為,我國消費正在回暖,居民家庭消費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升級趨勢,居民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對商品和服務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國依然面臨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收入水平抑制消費、消費侵權等諸多消費“堵點”。

當前,我國消費還面臨哪些“堵點”?如何打通這些消費“堵點”,暢通國內大循環?本版日前舉行了學術指導座談會,邀請業內專家來“支招”。

1.海淘受年輕人青睞 應增加高端產品供給

【案例】

“90後”消費者“果粒”平時喜歡海淘,經常會購買一些國外的時尚服裝、化妝品、運動裝備和智能產品等,如果她覺得淘到的東西好用,還會推薦給自己的閨密、同事。“果粒”説,自己並不是熱衷於購買國外的商品,而是因為有些喜歡的東西在國內買不到。與國外高端產品相比,國內一些產品在設計、技術創新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希望未來國產商品的質量會越來越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認為,我國作為生產製造大國,生產供應能力的強勁優勢促進了消費市場供給側從短缺到寬鬆的結構性轉變,將居民消費推上了新的台階,但是價值創造能力相對較弱,對引進技術的依存度較高,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精加工、附加值高的產品佔比偏低。同時,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針對不同消費層次人羣提供差異化的供給方案,造成“整體供給能力強,但有效供給能力弱”的局面。

“在服務領域,餐飲等傳統的生活服務業仍佔較大比重,新興服務產品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依紹華説。

依紹華建議,增加商品和服務種類,加大新型服務消費供給,鼓勵新型服務發展,拓展消費空間;在商品和服務供給方面加快分級,實現精準化定位,鼓勵企業分級定價,按照不同檔次,提供多層次商品和服務,滿足不同羣體需求;增加文化娛樂設施,包括影院、書店等硬件設施,擴大文化商品供給,豐富文化生活內容,增加演唱會、文化演出等文娛活動,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服貿所研究員高寶華看來,目前,我國高端產品生產能力有限、供給不足,以及居民對高端產品的消費力不足等問題並存。但相對而言,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問題更為突出,特別是在產品質量、品牌、設計等方面存在短板,貼牌、仿製產品較多,無法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今後應增強設計和研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提升傳統產業高端化水平。

“優質教育、優質健康養老醫療服務是剛需消費,未來很可能會成為消費新的增長點。”高寶華説,要增加相關優秀人才供給,促進優質教育、優質健康養老醫療服務等消費提質擴容,補齊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短板,解除老百姓的隱憂。要以優質公共服務為支撐,優化、延長教育、健康醫療的產業鏈條,並可因地制宜,適度市場化、產業化,滿足不同消費人羣的多樣化需求。

2.“不精打細算怎麼行” 促進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案例】

家住山東農村的劉濤是當地一家民營企業的員工,工作十多年了,現在每月工資只有幾千塊錢,平時生活很節儉。“我兒子已經上學了,女兒也很快要上幼兒園,都要花錢,還要贍養父母,我的收入只有那麼多,不精打細算怎麼行呢?”劉濤説。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關乎消費水平。

“居民收入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沒有收入就沒有能力進行消費。”依紹華説,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羣體,依法調節高收入。

依紹華表示,目前,我國農林牧漁、水利、居民服務及建築業等行業工資水平仍處於較低水平。而這些行業關係到國計民生,是宏觀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建議提高這些傳統行業工資水平,改善從業人員待遇,增加上崗補貼和福利,從而擴大其消費能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介紹,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反映居民的購買力。2019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之比為43.4%,與主要國家的水平相比偏低。另外,我國收入分配中再分配力度較小,基尼係數在世界上屬於較高水平,抑制了消費傾向。

孫學工建議,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促進居民實際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繼續開展重點羣體增收計劃,加快健全面向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的收入激勵機制。繼續完善個人所得税制度,探索降低創新型勞動所得税税率。支持靈活就業,將零工就業平台納入就業補貼政策範疇。

“要暢通低收入羣體向上流動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孫學工説,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改革,減少人口在地區間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就業創業公平,破除勞動力、人才市場壁壘和歧視性政策規定。保障新落户和持有居住證的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得以落實,使更多家庭進入中等收入羣體行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文認為,數億農村轉移人口向市民轉變,會創造出巨大的消費市場。隨着普通勞動者工薪水平提高,尤其是農民工羣體的收入提高,我國總消費中的家庭消費能力將會不斷提升,消費內容也會不斷升級。同時,隨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養老、醫療、衞生、教育、住房等供給增量提質,我國消費內循環會更加順暢。

3.防止房貸等擠出效應 為居民消費留出更大空間

【案例】

不久前,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的王女士終於攢夠了首付,貸款350萬元,在海淀區購買了一套商品房。“我現在每個月還房貸的壓力很大,不能亂花錢了,平時買衣服也都是注重實惠,不像以前那樣一味追求品牌了。”王女士説,大城市住房成本高,就算不買房,租房子也要花不少錢,消費難免會受到影響。

“高房價對居民消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孫學工説,住房貸款增長較快,帶動居民槓桿率較快上升,對消費影響明顯。今年三季度末,我國居民貸款規模為6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中長期消費性貸款(主要為房貸)同比增速最高,達到20.8%。據中國人民銀行測算,房價上漲所導致的居民槓桿率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將下降約0.3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住房消費廣受社會關注。“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專家認為,要堅決貫徹“房住不炒”的定位,堅決遏制住房價格上漲,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為居民消費留出更大的空間。

孫學工表示,要有效減輕中等收入羣體負擔,緩解焦慮,提高消費意願。比如,逐步調整社保籌資結構,緩解工薪階層繳費負擔較重的狀況;促進基礎教育校際差距縮小,降低擇校激勵,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負擔;進一步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託底、大病醫療保險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加大醫療保障特別是重大疾病保障力度,降低家庭醫療支出負擔;加快健全養老服務支出分擔機制,加大財政在養老領域的支出力度。

4.“大數據殺熟”等頻頻出現 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現象】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火爆異常,場景不斷豐富,“貨架”上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據商務部監測,僅上半年全國電商直播就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人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上架商品數超過2000萬。與此同時,流量造假、商品質量差、“大數據殺熟”等關於直播帶貨的負面新聞也頻頻出現。

在高寶華看來,當前,我國消費環境的“短板”“堵點”依然較多。比如,餐飲、家政、美容美髮等生活性服務消費良莠不齊,規範化、標準化、品質化水平仍待提升,部分商家的信譽較低,相關配套設施體系不夠完善等。

“一些假冒偽劣商品層出不窮,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制約着消費市場健康發展。”依紹華説,由於監管體系不健全,虛假宣傳等商業欺詐行為仍然存在,尤其在電商平台促銷過程中,隨意調價現象時有發生。另外,由於維權程序複雜,舉證過程冗長煩瑣,消費者維權成本較高,影響了消費質量。

依紹華建議,要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特別是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環境。加大商業環境治理,維護好市場秩序,提高市場監督檢查頻率,提高消費滿意度;在三線以下城市增加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設施,並對現有商業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改善購物環境;鼓勵各類連鎖商業企業渠道下沉,提高服務質量。

專家表示,要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權、公平交易權等,健全高效便捷的投訴舉報處理和反饋機制,全面開展消費投訴公示,構建規範的市場消費環境,讓羣眾“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90後”“00後”人羣消費觀念相對新潮,是消費升級的主力人羣,但有的消費觀念不合理,存在過度消費甚至是攀比現象,有的則是“月光族”或“啃老族”。

“要引導不同人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特別是引導‘90後’‘00後’理性消費,從而促進消費升級。”高寶華説。

孫學工表示,要增強消費者可持續消費的意識和社會責任,在全社會形成適度、理性、科學的消費氛圍,鼓勵和支持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消費活動,以消費活動的可持續來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5.部分消費需求被抑制 建立消費友好型市場環境

【案例】

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的張煒,非常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他已經連續5年參加小客車個人普通指標搖號,但遺憾的是一直沒能中籤。“現在的政策向新能源指標傾斜,汽油車指標越來越少,中籤率更低了,我打算改為申請新能源指標。”張煒説。

孫學工認為,當前,我國消費領域仍然存在較多管制與政策干預,醫療、教育、文化、養老、育幼等領域的進入壁壘仍較高,抑制了消費需求的釋放。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在孫學工看來,這意味着政策思路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他建議,可參照國際經驗,探索推進汽車購置税併入汽車消費税改革,避免購買環節重複徵税加重消費者的税收負擔,在兩税合併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汽車消費税税率。

孫學工表示,應正確認識消費升級趨勢下部分羣體高端消費需求的客觀性,以引導健康發展取代限制性措施,合理滿足高端消費需求,不能“一禁了之”。準確把握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趨勢,研究完善消費型社會治理機制。要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建立消費友好型發展環境。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核心,統籌推進體制機制設計和政策安排。建立國家級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加大消費者司法救濟。

“要改善營商環境,激發新消費發展動力。”依紹華説,要降低市場交易的摩擦成本,放鬆和解除不合理的管制,降低企業市場進入與退出的壁壘,保護公平交易、公平競爭。在財政補貼、税收政策和金融信貸等方面對企業一視同仁。加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為新消費發展提供助力。重點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新業態發展,加大高質量服務產品供給,優化服務產品供給結構,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

依紹華表示,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及其配套制度體系,及時更新知識產權保護內容,覆蓋新出現的侵權現象和侵權行為,提高模仿行為違法成本,從而激勵更多企業加大研發力度,運用創新成果提升現實生產力,更好地激發新消費潛能。

“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實物型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實物型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消費升級趨勢明顯。”趙文説,未來,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創新體制機制,放寬市場準入,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