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次打破“進口壟斷” 源於研發者“找到”能力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科技

三次打破“進口壟斷” 源於研發者“找到”能力

“十四五”開新局

在道恩特種彈性體公司展示大廳的顯眼位置,一團琥珀色膠狀物正“身披大紅花”接受來訪者參觀。很多人不知道,正是這塊“其貌不揚”的氫化丁腈橡膠,宣告了繼日德之後,我國具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氫化丁腈橡膠製備技術。

利用十年時間,最終攻克上述核心技術並將之產業化之後,被譽為“隱形冠軍”的道恩集團創始人於曉寧面對科技日報記者“如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提問,給出瞭如此回答:

實現科技自立,關鍵在於“找到”的能力。

如何理解“找到”?一是要找到研發方向,知道這是世界前沿,敢於挑戰“卡脖子”難題;二是找到誰在研發,能夠將行業最頂尖的力量“拉入同一戰壕”;第三,我們能不能拿下難題,即從家國情懷、資金儲備、技術實力、科研團隊、科研方法、市場空間等方面慎重考慮,果斷出擊。

實際上,氫化丁腈橡膠的製備難度非常大,一直是我國特種橡膠發展“卡脖子”技術之一。

作為綜合性能最為出色的橡膠之一,其將良好的耐油、耐熱、耐腐蝕、耐臭氧、抗壓縮永久變形、高強度、高撕裂、高耐磨等優良性能集於一身。它在航空航天、汽車製造、軌道交通、油田開採等重要領域扮演獨特角色,屬於國家戰略物資。

早在2009年,於曉寧看好北京化工大學的這一成果,介入實驗室研發,投入大量資金,並研究選擇性高效催化劑、高效催化加氫工藝等,十年磨一劍,最終在2019年實現了產業化,乃至發展為產業化平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於曉寧認為,作為中國企業,堅持自立自強責無旁貸。他也認為,科技創新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

傳統橡膠由於化學交聯的作用無法回到初始的線性分子狀態,很難重複加工和回收再生利用,因為傳統的化學交聯是不可逆的,由此造成黑色污染。熱塑性彈性體是介於橡膠與樹脂之間的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不僅可以取代部分橡膠,還能使塑料得到改性。

早在2002年,於曉寧敏鋭地覺察到了國家政策的風向,啓動了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TPV)這一世界前沿研發課題。

這一次,他選擇與北京化工大學組成利益共同體,從小試,到中試,再到批量生產,無數個日日夜夜,團隊最終成功攻克萬噸級TPV製備關鍵工藝技術,打破美、日等少數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

2004年,於曉寧與同事們通過自主開發設備、工藝和配方,建立國內第一條千噸級高性能TPV示範線,填補了國內空白。四年後,該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堅持問題導向下的核心技術攻關,沒有資金不行,沒有制度不行,但人才是核心因素。

科技日報記者第一次聽説田洪池的名字,與國家科技部的應急專項有關。2020年,科技部針對復工復產提出了一個特級應急方案——在短時間內,研發出世界首個可水洗、可重複使用的防護口罩,一方面必須保障供應,另一方面減少廢棄污染。

一個小小的口罩,裏面藴含着不少“難上加難”的技術,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中間那一層熔噴布。熔噴布帶靜電,吸附各類病菌,但水洗之後靜電隨之消失。這是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破解難題,田洪池調用了北京、青島、龍口三地研發中心,帶領團隊24小時不間斷輪崗研發,進行了數以萬計的測試……四個月後,國際上唯一可重複水洗的口罩誕生了。

田洪池是福建人,北京化工大學博士。在加入道恩之前,他曾面臨着國外機構的高薪誘惑。但為引入他,於曉寧沒少費力氣。事實證明,“隱形冠軍”的平台也給了田洪池施展的舞台,他不但拿下了國家技術發明獎,更擔任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山東省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多項職務。

歷盡坎坷,揮灑智慧,雙方實現了相互成就。記者發現,在道恩集團,這樣的人才不少。在國家級平台上,他們支撐着一個個核心技術的出現。

採訪時,於曉寧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秘密”——該公司正與北京化工大學、中策橡膠集團就新型熱塑性彈性體DVA在轎車輪胎氣體阻隔層及自行車新型輪胎內胎的應用展開技術合作,該項目的看點是“在同等厚度下,新型輪胎的氣密性要比傳統輪胎高7—9倍”,這意味着更薄、更強的輪胎即將面世,更意味着另一項打破壟斷的新技術正在路上。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