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説,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
劉慈欣作為一名工程師,他有邏輯嚴密的工科生思維,他非常關注物理和對宇宙的研究,由衷的熱愛使得他積累了非常多的關於宇宙的知識,這是他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幻小説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劉慈欣在《三體》中顯然戳破了某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温馨夢幻。常識和邏輯在劉慈欣的小説裏不是失效就是扭曲了。然而不得不承認,他這種技術狂特有的冷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更關鍵的是,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可能誤打誤撞地觸及人類最核心的秘密。劉慈欣在《三體》中似乎是第一次如此盡情地描繪人類終結之時的場景,讓人徹底沉入到末日景象之中,並從中找到了力與美,體悟到人類悲劇的深刻性。
《三體》的加速經典化和科幻文學的崛起,是智能產品全面佔據人們日常生活的時代。科技化身為我們手機的小屏幕,一步步把我們的工作、生活、娛樂乃至精神世界全裝了進去。2010年11月,《三體Ⅲ·死神永生》出版,這一年,蘋果公司推出了一款風靡全球的智能手機iPhone4,很多人對蘋果及智能手機的瞭解和接受正是從這款劃時代的產品開始的。
在科技如此全面地潛入、滲透和塑造我們生活的時刻,科技神學化便成為這個時代重要的意識形態。當時代歡呼着將科技悦納為主宰自身的神祗時,科幻文學就成了一時風頭無雙的新潮文化類型。“科幻”於是生成了一種兼容智力與潮流、科技與文明、通俗性與批判性的文化身份,一時既棲居了無數“逃往未來”的隱匿者,又匯聚了大量以未來鏡像返觀現實的批判者。
在智能科技崛起的歷史條件下,在智能科技日常生活化,科技思維日益成為主導性想象方式的時刻,劉慈欣的《三體》科幻提供了應對當代文化危機的新整體性和新想象力。劉慈欣的文字精準而結實,使幻想變得栩栩如生,他的這些壯麗的宇宙景觀和精妙的物理設想,那種感覺就像離開池塘見到了大海。另一方面,劉慈欣創造的世界有着讀者可以認同的鮮活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劉慈欣的科幻世界與現實之間的連接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經驗”。
劉慈欣曾説過一句話:“IT技術的增長造成了人類進步的假象”,我們所在的時代,確實是IT技術一個發生了科技爆炸,而其它基礎科學的研究還處於停滯階段,人類還在繼續使用汽油發動機作為汽車動力,人類還在使用煤炭作為電力的能量來源,核聚變的研究以及研究了快一百年,還處於停滯狀態。因此,與其説《三體》在推舉一種披着宇宙社會學外衣的文明間的弱肉強食,不如説《三體》敲響文明的警鐘,又在化解危機的英雄敍事中重申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協作性倫理。
《三體》呼應着科技時代人類的共同焦慮,這種焦慮是超意識形態的。回應時代焦慮的方式是啓動了一種有別於現代主義原子式想象的宇宙史詩描寫,史詩的本質不在於場面的宏大,而在於一種理解世界的整體性方式。正如他的科幻小説中,將基礎科學看得非常重要,人類能夠達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基礎科學的研究是最重要的源泉,如果沒有萬有引力定律人類飛不上太空,沒有相對論就沒有原子彈,也許沒有核威懾,地球可能現在還在發生世界大戰。
劉慈欣的《三體》涉及了信仰、未來、理想、烏托邦,這些人類永恆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時代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在宇宙大爆炸和坍縮的背景下,光年和基本粒子的尺度上,他探討了信仰會採取的形式,與科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今天,科技產品已經遍佈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科技讓世界更便捷,讓人更舒適;技術不僅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寫我們對人的定義。
劉慈欣的科幻小説作為一個類型的大熱的背後,一方面是將科技和未來釋放的敍事可能性嫁接於消費性閲讀中;另一方面則是一種精神上無枝可棲而逃往未來的敍事策略。當人們為劉慈欣空前的想象力而迷醉時,又會被他鋭利的思考和批判所震醒。折射了這個時代的一個重大轉折:精神、人性、道德、信仰,這些原先是哲學家、倫理學家、神學家專屬的論題,正日益受到科學家的關注。而劉慈欣恰好站在一個難得的位置上,從科學的角度審視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詮釋科學。(文一)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