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成都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分享了《中國超長隧道(洞)全斷面掘進機成就與智能化發展展望》的主旨報告。
在重大裝備方面,杜彥良主要介紹了全斷面掘進機的五大發展特點。第一是從常規到超大、超小直徑發展;第二是單一模式到多模式發展;第三是由原型向異型發展;第四是由單一方向向多維度發展;第五是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
在重大工程技術方面,杜彥良提到了幾大成就。第一是“上山”,即超長山嶺隧道修建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第二大成就是“入地”,即盾構穿越城市隧道修建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這實現了城市地下隧道盾構由均一軟土地層向軟硬不均地層的突破,解決了盾構掘進受阻、地面坍塌、人員傷亡、設備損壞的難題。”第三大成就是“下海”,即跨江越海大斷面隧道修建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主要構建跨江越海隧道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創立跨江越海隧道盾構掘進核心技術體系,突破突水控制技術和高水壓下盾構長距離掘進技術屏障。”杜彥良介紹道。
聚焦於未來,杜彥良認為應該基於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明確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基於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新型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可感’‘可知’‘可掘’‘可控’的智能裝備與施工技術。”杜彥良介紹道,“可感”是基於地質環境-設備-結構一體化智能感知技術;“可知”是基於大數據驅動的掘進機施工狀態辨識與分析;“可掘”是基於高性能TBM刀盤刀具、巖體等級分類的TBM掘進保障技術;“可控”是基於TBM掘進智能糾偏、韌性支護技術。
杜彥良總結,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以全斷面掘進機為代表的重大工程裝備與建造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極大推進了我國隧道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交通運輸從盤山翻嶺到穿山越嶺,速度提高了,安全性增強了,運量增大了,城市間距離縮短了。“修建超長隧道既要面對大量世界級難題,也要敢於承接更多未知挑戰;科學無國界,我們願意與世界各位專家一道,共同為世界隧道建設的創新與發展而努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蒲嬌 李菲菲 記者 宋妍妍 曹凘源 攝影 魏麟瀟 編輯 王鵑 校對 王玲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