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之前:這篇寫的還是很細緻的,延續了我一向娓娓B來,從不水文的特點,適合消費者參考,但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保不齊某些字就會讓某幾個二球不順眼,我們也拭目以待。
(文章比較短,十幾秒就能讀完)
前言:
猶記得索尼第一款旗艦頭戴降噪耳機MDR-1000X帶給我的震撼。
也因當時我沒想到有這麼高強度的過濾噪音的耳機,它超過我以往接觸到的各種入耳和索尼降噪入耳式耳機。
而且,很奇妙的是,隨着外界噪音被精確消除,內心的“安寧感”也湧了出來,裹挾着“恬靜”與“禪意”,像喝了杯清茶般閒適。
但1000X之後更新的第二代,我個人卻並未有特別的好感,具體原因比較複雜,一時懶得總結了。
不過,萬萬沒想到索尼很快又推出了第三代。這一代,索尼更為用心,像降噪、佩戴等性能都做到了行業頂峯,也因此,WH-1000XM3獲得了全球大批媒體的表揚。
我也表揚了它,但只談了一次,且只是對1000XM3音質的認可。降噪部分沒寫。因為從大神到小白,幾乎都在吹它的降噪,我再吹?那還“時尚”麼?
正文:
當大家還沉浸在第三代的輝煌時,第四代WH-1000XM4又問世了。
(我以為第三代就是最終章)
相對第三代,WH-1000XM4又進一步提升了音質(DSEE EXTREME)和降噪,同時,在佩戴和操控上,也有着更人性化的體驗。
總的來説1000XM4更懂你。
外形上的變化似乎差異不大
(上圖左為4代樣機,非零售版,這樣機除了包裝不對勁,耳機本體應該是和零售版一致的)
這個角度看大致輪廓也一致。
4代的耳罩有很細微的調整,但具體不太好描述,所以,我就只談佩戴吧。
戴上後,雙耳對耳墊的感受,4代像是稍微預留了些空間,如縱深和橫向都更富餘一點(稍稍富餘),相比之下,3代和我N年前評測MDR-Z1000有一個相似點,就是略“緊縛”,耳墊對耳朵的包裹更緊湊,所以,4代的“舒適度”有一定進步。
其實3代已經很不錯了,只是4代對耳朵的壓力感進一步減小。這麼描述可能更準確點?
這樣看似乎也差不多。
是的,一眼看去非常近似。
但細節設計,兩者不同之處還是挺多的。
比如上圖,新一代(黑色款)側梁表層就變成了磨砂質感,而上一代則是光滑的。
之所以做成磨砂,根據我個人對索尼設計習性的瞭解,可能是為了讓整機的質感都趨於一致,是的,新一代耳機的裏裏外外,就手感和觀感來説,近乎於完全的“啞光”,這種(設計上的)高度一致性,也是索尼自h.ear系列以來,一直貫穿的審美理念。
即,讓耳機的每一個部件都展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以此在視覺上達到一種高舒適感、和諧美。論檔次,新一代的設計語言更顯極致,更加高級,而上一代雖説也比較精美,但還是有“拼裝”的複雜感。複雜通常對應着“累贅”、“臃腫”、“低效”或是“高成本”。
而用簡單物料做出低成本卻高級感的商品,或許也是索尼在研發期間很在意的設計理念。
箭頭所指的那個縫隙,新一代的在肉眼觀察下,會更細些,且縫隙兩側材質摸着也更平齊,透着“渾然一體”。
至於SONY的logo,兩者目測一樣,均為浮雕、金色。
新一代的頭梁,其內置的填充物有削減,從俯視和平視(如上)角度來看,新一代變得相對再窄一些、薄一些。
可能也是這點“填充物”的減少,新一代的重量才降低了1克?(1000xm3為255g,1000xm4是254g)
僅從實際佩戴來説,新款的舒適性依舊優秀,且頂部的壓力感也近乎於0.來自頂部的“異物感”似乎有進一步降低。
至於伸縮軸的滑動阻尼感,兩者水準相當,體驗都比較優秀,另外,當耳罩轉動或晃動時,兩代耳機都沒有讓人心裏煩亂的“異響”,記得這也是自MDR-1R起,索尼就特意強調的頭戴耳機“靜音”設計。
新一代的箭頭所指部位,沒了那個孔,視覺上更簡約。
俯視角度:新一代的支架與側梁部位,銜接處是一塊完整的墊片,更平整簡約,上一代則是有些累贅、複雜的兩個墊片。
新一代的銜接部位,微距。
設計上,索尼很強調一致性、簡約、工整,但同時也訴求一種更高效、高質的結構。
雖説1000XM3已經很精美,但真沒想到索尼工程師卻仍能找出“升級”的細節,並讓整機結構更可靠,體驗更愜意。
就連“盲點”也有優化,相對老一代,1000XM4的“盲點”凸起的幅度更大了,指腹不僅可以輕而易舉摸到,也能在摸到的同時,讓你更快意識到這是左耳罩。相對的,1000XM3的盲點就有些太平面。
然後,新品按鈕的英文標識是CUSTOM,而上一代是NC\AMBIENT。
新品更精簡概括了“環境聲”、“環境聲音控制關閉”和“降噪”這三個功能的集合。
但事實上,這個custom在索尼標配的headphones APP上,還有google assistant和amazon alexa可作為功能上的特別選擇,不過國內似乎也無法支持這些,知道就行了。
俯視角度,箭頭所指部位,老一代的是平直設計,與滑軌貼附的柱狀體的彎曲截面並不一致,而新一代的這個部位一致了,也是彎曲的。
耳罩掰彎後,新一代能看到一個完整的孔,老一代能看到一半。
或是為了更加緊湊和高效,像上圖這不起眼的角落,也被進一步壓縮,配合整個側梁的觀感,新一代降噪耳機令人感到異常精緻和靈巧。
這張圖沒畫箭頭,但稍微細心點,就能看到新一代的耳罩浮出“支架”的距離更講究了。
以我本人從多個角度對耳罩(外側)的觀察,新一代的耳罩更能凸顯出整個輪廓的精細、緊湊與極簡,氣質更現代和輕快。
其實這部分和其他細節的優化一樣,都是基於質感、效能的提升,把能壓縮的都減掉,即便偶爾是“負空間”,也要減掉。
新一代增加了很多人期待的佩戴感應功能,和WF-1000XM3一樣,摘下就停(音樂),戴上就恢復播放。
我們也可以在1000XM4耳罩內側看到這個感應裝置(方形)
和1000XM3不同的是,新款1000XM4暫時沒有更新對aptX、aptX-HD的支持,不清楚未來會不會補全。官方網站的技術規格説明裏,目前只是提到支持SBC、AAC、LDAC
同樣是搭配我的堅果PRO手機,1000XM4就只能是SBC,略傷感
不過,可以看到新品升級了DSEE的算法,進階到了目前的“DSEE EXTREME”,據悉是和索尼音樂娛樂部門共同研發的
我還是摘抄下官網的介紹:與Sony Music Entertainment共同開發的Edge-AI技術,DSEE Extreme™(數字聲音增強引擎進階版)實時提升數字音頻品質,動態識別樂曲風格及各元素,恢復壓縮時損失的高頻信號,帶來更加豐富而飽滿的聆聽體驗。無線連接也能享受Hi-res Wireless音質體驗。
相對DSEE(索尼初期無損播放設備的產物)和DSEE HX(索尼HIRES時代的產物),新的DSEE EXTREME不再只是優化數據壓縮時的“高頻損失”,還對音樂風格、人聲樂器構成等細微元素進行分析和補償,繼而獲得更動人真摯的樂感。(我理解的)
事實上,即便是SBC模式(結合DESS EXTREME),WH-1000XM4的音質也比1000XM3有提升。具體表現在清晰度(瞬態)和聲場有再進一步的提升。
但也要提示下,新品的音質提升更多在於細節,比如低頻更緊緻凝聚些,中頻更自然些,高頻延伸更細膩些,雖説聽感上是有感到更清晰和舒展,可在我以為,這並不屬於一種“檔次感”的進步。而是“精益求精”式的完善。
如果你之前覺得1000XM3有些混沌,那新品在聽感上或會降低你的這份執念。
如果之前就覺得1000XM3很好聽,很對味,那新品會讓你更感欣慰。
非要説聲音的問題,也是可以發現的。畢竟是藍牙頭戴封閉式,它骨子裏的“悶”和音色的數碼感,相對同價位有線HIFI頭戴耳機還是客觀存在的。如是發燒友,建議平常心看待就好,如果很少接觸HIFI類頭戴耳機,那我推測1000XM4的聲音還是會打動不少人的。
最後,具體到不同模式下的音質,再補充下:
當環境聲開啓和關閉時,1000XM4的音質和音色近乎完全相同,都是三頻較均衡,稍緊繃,聽着是有良好密度和厚度感的立體聲,高頻素質也較優秀,但當降噪打開時,低頻量感開始大幅增加,有一定的對中音部分的影響,味道更濃郁、流行。適合非器樂作品的演繹。
對應的,當環境聲開啓和降噪開啓時,1000XM3都會有低音轟炸感,厚度變強,細節變弱,也同時更依賴索尼headphones APP內置的eq去調節各頻段能量以優化音質;而當環境聲關閉時,1000XM3的三頻能量比和1000XM4並無明顯區別,都是比較均衡且略緊繃的聲音,但細聽的話,新品1000XM4的瞬態還是要稍微再強些,同時,橫向的聲場更好,細節也交代的也更細緻、明確,甚少有軟糊的情況,這些都是比三代好的細節。
總之,兩代降噪旗艦在聲音上的風格還是比較近似的,只是細節呈現的效果差異。
可以同時連接兩台設備了。
我手裏倆手機,一個IPhone XR,一個羅永浩堅果PRO
在headphones APP的“狀態”界面,我們可以看到“當前正在連接的設備”
點擊右邊的箭頭,如下
原本狀態界面((上上圖)也就一個堅果PRO,我在點擊箭頭後,在(上圖)下拉列表中發現我的另一台蘋果手機,然後再點擊它,就連上了。
兩部手機只能有一部可啓動headphones APP去連接WH-1000XM4,但在手機的“設置”藍牙選項中,兩部手機與WH-1000XM4都是連接成功的。
另外,若A手機內的音樂(不論流媒體還是手機內存裏的)正在播放,你是可以在B手機的headphones APP裏,對A手機內的音樂進行播放、暫停和換曲的。但此時,若要播放B手機內的音樂,則需要先將A手機內音樂的暫停,否則B無法執行。
在我看來,這個細節還可以再優化下,讓兩台藍牙發射端設備實現更自由的“控制權”切換。
由於可以同時連接兩部手機,來電時,WH-1000XM4也就可以“誰來電,接誰的電話”了。實測好用。
降噪部分
按説最該好好寫的,可是1代對我來説就已經不得了,我咋説4代呢?其實還是可以寫寫的。
從官網降噪對比圖可知,4代降噪耳機在低頻、中頻、中高頻段對外界噪聲的壓制比3代又有較大增強。
而以我個人的實際對比,如在卧室內,用藍牙音箱以最大音量播放人聲類音樂(距離其兩米,大概響度接近80到90dB),“很明顯”能感到4代降噪耳機的中頻(此處特指人聲)響度被壓的比3代更低。這差異如此明顯,以至於聽完4代再聽回3代,會覺得後者的人聲有些嘈雜。
WH-1000XM4開啓降噪後,僅人聲部分在我耳內的實際聽感聲壓幾乎從原先80dB左右下降到了大約40dB左右,由於一台小型加濕器的噪聲響度大概也就30d(非常輕微的舒適噪聲),在我看來,新品對人聲段的削弱能力也確實強悍。
當然,若能徹底消除更好。只是索尼是否會認為“人聲”也是“噪聲”的一種呢?
假如是。
那未來的索尼旗艦降噪耳機或會在中頻到中高頻段繼續發力,直至把日常生活中的泛中頻區也全部抹除。這樣的話,那就太恐怖了。那才真的叫“耳朵聾”了。
環境聲
兩者似乎水平相當,都可以很不錯的還原未戴耳機時的外界聲音,同時,這兩代耳機也都可以通過手機端的headphones APP實現“風噪降低”,騎行時,對迎面的風聲嘯叫會有良好的壓制,實際感受都挺不錯)
智能免摘
戴着它出門,碰到比較好聽的歌,我也是常常一邊聽一邊唱,但可每次我稍微大一點點聲,它就“沒聲”了,起初我都以為這是故障,一旦沒聲,我就按一下側面的“CUSTOM”鍵,然後再繼續播放,屢次出現這事之後,我忽然想起這貨有“智能免摘”,也就是和別人交流時,若你説話(正常聲量),此時原本播放的音樂會自動暫停。
這確實是很好的功能,但它也不是任何時候都有必要開啓。
好在索尼也設計了“關閉”,APP界面上有,或是長按(2秒)右耳罩中間,也能關掉它。
至於智能感應(紅外感應)
具體就是摘下耳機,音樂暫停,短時間內再戴上,繼續恢復播放。
這部分的實際體驗非常優秀,也確實方便、省心。
而且在摘下或戴上耳機後,WH-1000XM4幾乎可以在0.5秒左右就實現功能的響應,以我個人的心理感受,這效率非常高,超越了某牌。
總結:由於1000XM3在我心裏就已經到了一個頂峯,以至於1000XM4讓我一時半會難以總結,但實際體驗了幾天後,發現它仍有全方位的進步,我還是非常感慨。
4代降噪神器的出現表明了索尼對該領域的“攻擊性”市場策略,不出意外的話,這款新品也會進一步強化索尼在高端降噪耳機市場的龍頭地位。
最後,展望未來,不排除未來的索尼會把降噪覆蓋至全頻段的可能,實現0噪聲,真清淨也可能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