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二點已到,網抑雲時間開始,耳機中響起“我那麼多遺憾,那麼多期盼,你知道嗎?”的歌聲,邊聽邊流淚。
這就是當下最為流行的一種“網抑雲”現象。
有人説它矯情,有人説它治癒,不管怎樣,這種現象又火了起來。
而這種現象爆火的最大推手就是短視頻。在一些網紅的不懈努力下,網抑雲相關的題材開始在網上全面發酵,最終還將其送上了熱搜位置。
網抑雲其實是網易雲的諧音而已,隨着網抑雲現象的發酵,網易雲不得不出來回應這種現象,並且邀請心理專家加入到了“雲村治癒所”,為真正需要服務的用户提供專業的幫助。
對於網易的回應,網友們似乎視而不見,而是對這種現象展開了理解的口水戰,對立雙方僵持不下。
如果我們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網友的對噴,我們似乎並不抑鬱,甚至還可能發現一些商機。
1
網抑雲其實説的是所有人
曾幾何時,網易雲歌曲下面的熱評刷爆了互聯網,也同樣在深夜撫慰了很多人。
比如説這些熱評,想必大家都見到過: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天亮之後,太陽依舊;
我喜歡你,從滿心歡喜到滿目瘡痍;
有的人20歲就死了,到了80歲才埋;
還記得剛認識的時候,我們聊天到凌晨三點十分,後來的後來,再也沒了我們;
我吃完了一個5斤的西瓜,也沒等到你回覆我的信息,我想這應該不是你不夠喜歡我,而是這西瓜不夠大。
從這些點贊較高的評論中,我們的確可以看出喪喪的氣質,甚至還有點看了讓人抑鬱,但是這不是人生都要經歷的事情嗎?
近段時間這些梗再次被搬到了短視頻中,因此還延伸出了“網抑雲”這個名詞。
對此,網友們主要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明確表示,這些梗一點也不好笑,“網抑雲”諷刺的也是那些沒有抑鬱症,偏偏裝抑鬱症騙評論的人。隨着這些爛梗的再次爆火,會讓那些真正得了抑鬱症的人更不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
另外一邊的網友則表示,其實大可不必,難道社會只能流行正能量了?有點負面情緒就不能表達了?
其實,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觀點。
首先,網抑雲並不一定指的是有抑鬱症的人。學過語文的都知道,“抑”這個字並不一定是指抑鬱症或者抑鬱症患者。因為“抑”還有壓抑,抑鬱的意思。
其次,每當深夜,當我們搞到工作或者生活很壓抑的時候,為什麼就不能自嘲是“網抑雲”呢?
最後,抑鬱並不代表抑鬱症,兩者有情緒上的輕重之分。我們每個人可以沒有抑鬱症,但是不能保證沒有抑鬱的瞬間啊。當我們感到抑鬱的時候,自嘲一下自己是“網抑雲”不行嗎?
我們再次回到音樂的本身,很多歌曲在深夜聽的時候的確會感到非常的有共鳴感,此時任何的矯情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緒表達,我們沒必要因為自己的主觀判斷就去抨擊人家去騙贊和評論。你確定你的主觀情緒不會把本沒有抑鬱症的人逼成抑鬱症?
説白了,網抑雲並不是單指有抑鬱症的人,而是我們所有人。
2
網抑雲現象下的商機
如果我們置身於網友的爭吵之中,那我們恐怕很難發現在這場文化現象背後暗示的種種商機。
網抑雲其實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靈魂的棲息地,在這裏我們不必再假裝堅強,也不必再穿着厚厚的偽裝。
只要我們能洞察這一文化現象背後人們內心的需求,至少現在有兩個市場在等着我們。
第一個是心理諮詢。人們並不一定是隻有在心裏有疾病的時候才需要醫生,而是在心裏脆弱的時候就可能需要心理諮詢的業務。
尤其是,面對着那些初次失戀卻不知道如何自愈的人們,如果能夠得到相應的心理諮詢,心裏會好受很多。可是假如他們沒有渠道得知心理諮詢服務,那麼只有一個人承受這失戀的痛苦。
第二個是雲治癒。既然大家喜歡在深夜的時候聽着歌流着淚,那有沒有想過將一羣人聚集在一起聽着歌流着淚呢?
這個方向實現難度很低,只需要在一個直播平台建立一個直播間就可以了。
如果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分享傷感的文字,那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除了以上兩個比較常見的商業機會外,還有一個領域值得很多快銷產品嚐試,那就是“跨界合作”。
其實對於任何一條點贊數很高的評論來説,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動了人們的內心,如果將這些文案與快銷產品聯繫在一起,那將是最好不過了。
比如説,農夫山泉早在2017年就與網易雲音樂共同打造了印有傷感句子的礦泉水,非常受歡迎。
其實我們可以放開思路,不僅僅只有礦泉水可以和這些句子比較搭,白酒、啤酒、果汁、奶茶等等都是可以的。
生而為人,我們最好善待每一個羣體,即使有些人是裝的。
就像一位網友説的:“陌生人,如果你真得了這種病,那我祝福你;如果你沒得這種病,那樣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