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直播帶貨戴上“緊箍咒”

  本報記者 潘福達

  疫情影響下各行業紛紛轉戰線上直播,保險行業也不例外,企業高管和保險顧問紛紛走進直播間“帶貨”,掀起直播銷售熱潮。

  但直播賣保險潛在的違法違規風險已經引起監管部門注意,多地銀保監局近日陸續發出風險警示。監管部門提示,消費者在通過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購買保險時,應格外注意產品資質、渠道和投保提示。

  吸粉引流完成保險銷售

  “有時只想問個簡單的問題,得到的回覆總是私聊或推薦看直播,諮詢投保方案有時還被收費。”白領楊柳近期關注了幾個保險短視頻賬號,保險知識學到了不少,但各類產品推薦信息眼花繚亂,她也不敢貿然下單。

  記者在抖音平台上發現,保險銷售賬號的運營主體以保險公司和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為主,也有一些自稱“理財師”“金融講師”“健康顧問”的主播發布選擇保險的測評攻略。

  綜合排序最靠前的視頻多數由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發佈,這些機構賬號紛紛表示“我們不會推薦任何一家公司和產品”,面對評論區的網友提問,主播均回應“加微信私聊”“私信回覆”。

  記者加了一個微信賬號,對方隨即推薦9.9元的“專業保險規劃師服務”,並表示“我們對接50多家保險公司,讓您足不出户瞭解各大保險公司的王牌產品”。

  據業內人士透露,各保險平台及中介機構在短視頻平台上免費科普的背後都有“生意經”:多數平台和機構在線上引流後,由從業人員依託微信等社交媒體“建羣養客户”,進而通過傳統線下營銷模式的保險方案設計、產品組合推薦與費率測算進行社交互動,最終完成銷售。

  小心“帶貨”變“帶禍”

  監管部門提示,消費者應警惕的是,主流直播平台中部分保險平台和機構主體資質缺失且宣傳內容失當,容易讓“帶貨”變“帶禍”。據介紹,有的機構不具有經營保險業務資質,卻以諮詢、規劃或測評名義註冊賬號,違規開展保險營銷宣傳和銷售活動;有的保險分支機構或保險銷售從業人員,未經所屬機構統一管理,擅自發布保險營銷宣傳短視頻、直播。

  “戳我領紅包”“直播抽獎別走開”“限時秒殺打折送優惠”……保險直播和短視頻中,簡單粗暴的營銷內容刺激着網友下單,“免費領保險”“得了病也能買”“什麼都能保”等誇大保障範圍的誤導內容不斷。

  “藉着直播和短視頻,保險公司和代理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接觸到以前沒被觸達、對保險完全不瞭解的客户。”一家互聯網保險業務負責人坦言,多數理賠糾紛源於“消費者的未如實告知”和“消費者與保險公司對保險條款的理解偏差”,通過直播方式賣出去的保單可能會為投保人增加拒賠的風險。

  保險直播帶貨監管升級

  針對保險直播的潛在風險,河北和北京銀保監局近期陸續出手整治。

  北京銀保監局要求轄內保險機構和從業人員在7月底前完成自查整改,提出“不得委託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不得出現不實陳述或誤導性描述、不得違規承諾收益或承擔損失、不得以打折紅包抽獎等形式變相給予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等多項規定,對於在後續檢查、抽查中發現存在漏報、瞞報以及不認真整改問題的機構將依法從嚴從重處置。

  北京銀保監局相關處室負責人提醒,消費者在通過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購買保險時,要做到“三注意”。

  一是注意資質,確認“誰在賣保險”,查驗保險業務經營者是否具備相應資質,不要購買未取得經營保險業務許可的主體所銷售的保險產品;二是注意渠道,應從保險公司或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的自營網絡平台等正規渠道購買保險產品;三是注意“保什麼、不保什麼”,認真閲讀投保提示、保險條款等信息,充分了解保險產品的保障範圍和免責範圍,切實保護好自身合法權益。

  也有保險業內人士仍看好保險直播的前景。太平人壽運營總監兼副總精算師嚴智康公開表示,直播帶貨賣保險的方式並沒有超出“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範圍,但必須要符合相關監管要求。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6 字。

轉載請註明: 保險直播帶貨戴上“緊箍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