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的科研創新和應用落地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另一方面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產業新業態。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過程中,我們看到,生物醫藥技術在病毒檢測分析和疾病診療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以醫療機器人、影像分析、大數據分析、智能紅外測温和面部識別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尤其是在復工復產過程中,人工智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可凸顯出更大作用:在病毒感染檢測方面,人工智能可更多應用於CT影像分析技術,自動影像分析可配合核酸檢測提高檢測和診斷的準確率;在員工返崗方面,為保障交通運輸途中的防護安全,除了一般的戴口罩、測温等防護措施,智能紅外測温、面部識別等技術有助於提高安全檢查的效率,保障人員流動的有序平穩;在生產和辦公中,員工管理可採用自動測温、面部識別、口罩檢測、空間距離檢測、行為檢測等技術對員工行為進行自動監控,用機器人完成巡檢、客服等工作,降低病毒傳染風險;在生產管理方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提高物流、人員和資源管理、工作調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優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資源消耗。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完成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可發揮更大作用,也將是熱門議題。面向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針對目前科技創新對社會和產業支撐不足的情況,我有以下建議和期待:第一,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當前,以論文為導向的研究對滿足社會應用需求的不足日益凸顯,需要更加強化面向科學問題和實際應用問題的成果評價體系。第二,推進高新技術應用。為推動高新技術轉化為產業,技術研究者要着力將高大上的技術轉化為實用易用的產品,降低技術應用的門檻。第三,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推進各行業產業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將發揮關鍵作用,然而,人才缺口大、技術不夠接地氣等因素不利於創新和應用,要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創新和應用落地。第四,加強產業化人才培養和激勵。產學研合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和產業之間仍然脱節,要加強產業化人才培養,並對技術轉化工作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2 字。

轉載請註明: 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的科研創新和應用落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