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化學習:中國孩子忙着戒手機,美國學校作業卻是打遊戲?

昨晚和美國表姐視頻,畫面那邊外甥突然一聲尖叫:“My God,又被反超了。”一邊拿着手機點點畫畫,一邊轉身走向書房。

我問表姐:“他這麼玩遊戲,你都不管嗎?”

表姐一攤手:“這是學校作業!”

我滿腦子問號:“啥,作業是打遊戲?”

表姐説:“這邊學校停了課,老師都在組織孩子玩這個App,跟吃雞一樣,不過,想打敗對方要刷題的。”

近期《未成年人上網報告》顯示51%的未成年人玩手遊。這激起了家長的一波焦慮,擔心自己家娃沉溺手機遊戲不可自拔,紛紛在羣裏分享自己家的“手機戒律”。反觀大洋彼岸的美國,老師和家長就這麼心大?真不怕孩子們迷上游戲一發不可收拾嗎?

美國老師用“手遊”激發學習興趣

在國內生活久了,我覺得自己和典型的中國家長一樣,擔心孩子玩手機會上癮。現在國內用電腦、手機上網課,家長都會在一旁盯着。只要上完課,馬上就讓孩子離開,就怕他們偷偷玩遊戲。可美國學校卻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做作業,不怕他們會沉迷嗎?

想到這裏,我就把這個疑問拋給了表姐,想了解她的看法。表姐搖頭:“不可能,那款遊戲很好玩,Van已經幾乎沉迷於此了。我除了擔心他眼睛受不了,其他都還OK。”表姐接着發來了鏈接,打開後我發現,這是一款叫《Prodigy》的數學競技類手遊。不同於其他遊戲的是,需要通過戰鬥來增加經驗和贏取裝備。在這款遊戲中想要變得更強,只能靠做更多數學題才行。

體驗之後,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地方。這款遊戲社交屬性很棒:在遊戲的世界裏,孩子可以跟自己的同學結成聯盟,共同戰鬥。除了畫質略顯粗糙,其他設計還是非相當有水準的。

遊戲化學習是未來的趨勢

Quest to Learn創辦人Katie Salen認為:既能引起學習者遊戲動機,又能有效地達到學習目的,才是適合孩子們玩的好遊戲。

我們父母這一代人,簡直將遊戲視為洪水猛獸。而因為現代化程度高,美國早就形成了遊戲文化,包括堪比藝術作品的遊戲《魔獸世界》、成熟的電子競技體系等等。因此,美國教育界在早些年就已經在探索:遊戲為什麼令人着迷,以及思考該如何用遊戲來幫助教育?

美國紐約Quest to Learn 學校,就首先將遊戲機制融入了學校整體教學設計。後來越來越多的美國學校乃至幼兒園,都開始或多或少嘗試這種教學方式。包括Tim當時的幼兒園,大班孩子甚至有專門的電子遊戲課程。

身處這個時代,每個孩子都無法避免成為移動互聯網世界公民,手機、PAD會成為他們身體的延伸、學習工具、工作幫手。

遊戲化學習是未來趨勢,作為家長,我或許也應該摘掉有色眼鏡,換一種角度來看待手機遊戲,想想是否可以利用遊戲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三步走開始“遊戲化學習”

在國內我遇到很多爸爸媽媽,一提到手機遊戲就苦大仇深,認為他是孩子學習成績差、身體差,甚至性格問題的根源。但若我問他們:“你們知道孩子在玩什麼遊戲嗎?有沒有參與過?”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臉茫然,這還需要參與進來?其實,家長如果真的參與其中,會發現手機遊戲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

首先,發現進入學習的“快速通道。”

Tim第一次接觸手機遊戲是3歲大小,有次帶他去朋友家做客,他在小姐姐Pad上發現了一款種地遊戲。見他一直在玩,朋友趕緊讓女兒把遊戲卸載了,還説別帶壞弟弟。

我帶着好奇和Tim玩了一局,發現那遊戲雖然面向低幼,卻設計得很有知識性,至少Tim在遊戲中學到了:玉米是泥土中一顆種子長成的,經歷澆水、施肥、除蟲,才會擺在超市貨架上。

家長擔心孩子沉溺於遊戲,其實可以主動去陪他們玩一局,和他們聊聊遊戲中有哪些地方特別有吸引力。因為這些內容,恰恰是遊戲化學習“快速通道”。

其次,瞭解孩子游戲類型。

如果能站在觀察者角度,去審視孩子和遊戲之間關係。你或許會有很多新奇發現。在觀察Tim玩IPD的過程中,我發現,並非所有遊戲,都會引起他的興趣。相比之下,他更喜歡探索類遊戲。

比如,嘗試不同種子會長成什麼植物,或到處去尋寶。這些偏好和他在學習新東西時的表現,如出一轍。

Tips:這些遊戲化學習習慣,會比家長的言語説教,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學習。

1、探索型

孩子喜歡探索型遊戲,説明他好奇心很強,善於思考和觀察。在學習新知識上,用提問和回答引入效果更好。在進行遊戲化學習時,如果遊戲能夠自由觸發興趣,他們學習效率就會更高。比如在遊戲《文明》中孩子可以跟隨遊戲進程,自由地探索不同資源、外交策略對於歷史演進產生何種影響,從而對歷史知識產生深度理解。

2、競技型

比起自己悄悄探索,有些孩子更喜歡競爭中的刺激感和勝利後的成就感。文章開頭中《Prodigy》就是這種類型的遊戲。想要KO別人的孩子,被激勵去刷更多習題,不斷精進,一次次獲勝。

3、體驗型

有次在chinajoy上,遇到了一位7歲男孩,他和我同樣喜歡《深海探險》。這是一款體驗+探索遊戲。玩家潛入深海尋找未知生物,沉浸式體驗海底感覺。

科學家發現:孩子喜歡體驗類遊戲,在特定環境中學習效率會更高,專注力更強,記憶更好,他們是“通感學習者”。比如你想要讓這類孩子學習地理知識,與其看書、看影片去了解,就不如帶他們去實地觀察來的更有效果。

最後,用遊戲為日常學習賦能。

別太敵視遊戲,遊戲公司聘請頂尖心理學團隊為其設計遊戲。這可能比我們更能捕捉到孩子興趣點。這些點如果利用得好,就能成為學習動力。比如Quest to Learn校長提到遊戲《憤怒的小鳥》需要運用物理知識。

有位朋友家的孩子,為了玩憤怒的小鳥,利用整個暑假,怒刷三遍初一物理課本,成為我們朋友圈的“物理小神童”。

小辮子媽有話説:

紀伯倫有句話,世界上唯有時間和知識不可逆轉,孩子接觸遊戲無可避免,更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也像是拿到了一柄雙刃劍。屠龍還是傷己,最終看得還是父母手段和見識。身處互聯網時代的家長,或許真的應該思考一下:網課都已經普及了,用遊戲引導孩子學習,難道不是趨勢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5 字。

轉載請註明: 遊戲化學習:中國孩子忙着戒手機,美國學校作業卻是打遊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