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用户生產內容”依託互聯網及其終端的廣泛普及,調動起用户創作積極性,釋放信息時代文化生產力

如今,“用户生產內容”(英文縮寫UGC)處處可見。這一生產方式肇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程序員文化字典”。這部字典沒有編輯約稿,也沒有固定作者隊伍和任何酬勞,而是由程序員羣體通過網絡合作自發完成。伴隨互聯網全面發展,這種內容生產方式不斷深入到各個領域:與知識生產結合,誕生了知識問答的“知乎”;與評論結合,創造了人人打分、人人評論的“豆瓣”;與文學結合,創造出有上千萬作者、上億名讀者的網絡文學;與新聞熱點結合,“微博”應運而生……諸多已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網絡應用和產品形態,其背後的生產方式都是“用户生產”。

用户生產內容是網絡時代對“人類如何實現高效組織”這個古老課題的當代回應。其主要特點是“眾創模式”,即“利用集體智慧”“用户越多內容越豐富”“把用户作為共同開發者來信任”“通過客户的自服務來發揮長尾效應的力量”。其運轉框架是由機構搭建內容平台、定義技術規格,產品生產權利則讓渡給所有用户。就像一個開放的集市,組織方負責搭建基礎設施、制定生態規則,真正的主體是在集市中“閒逛”或“入駐”的用户。用户在集市裏進行生產、展示、消費、評論等各種活動,並與其他用户進行豐富的人際互動。

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給人們提供新的生產傳播條件,讓更多人蔘與到從前只有少數人才能從事的生產活動。用户生產內容帶來異於傳統的大規模網狀合作模式,更多人的自我表達和創造力得以釋放,生成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以視聽內容生產為例,傳統視聽內容生產者大多是職業影視工作者,作品播出途徑多侷限於廣播和影視。近年來,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網絡視聽行業蓬勃興起,來自城鄉的上億用户成為視聽內容生產者。雖然這些視聽產品技術水準參差不齊,但其內容覆蓋面廣、表現地域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説,由上億用户自發生產的網絡視聽產品,是當代中國人生產生活的實時記錄和全景掃描。與此同時,網友對這些視頻的關注、評論、分享等互動行為,進一步塑造出充滿活力的網絡生態,線上線下交相輝映。這種用户創造、廣泛參與的文化,其豐富性與活躍度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用户生產內容這一網絡時代特有的生產方式,也與傳統文化生產方式積極互動、互相滋養。今天,越來越多的專業文化生產機構紛紛進駐互聯網,成為網絡內容生產的引領者。這一方面有助於增加優質內容供給;另一方面,受用户生產內容的刺激與推動,專業文化生產機構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比如,2019年《新聞聯播》欄目推出網絡短視頻版《主播説聯播》,將天下大事、百姓關心之事,以易於網絡傳播的方式進行播報和推送。傳統演播室中的主持人進駐各大網絡平台,成為跨平台“網紅”,拓展了新聞傳播空間與形態。

簡言之,“用户生產”是網絡時代突出的內容生產方式。它依託互聯網及其終端的廣泛普及,調動起用户創作積極性,釋放信息時代文化生產力。它在不同類型的平台孵化出豐富多彩的網絡內容,使我們的文化生活更加富有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6日 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9 字。

轉載請註明: 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