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力互聯網“盲道”建設 技術普惠不落下1700萬視障人士

(經濟觀察)中國發力互聯網“盲道”建設 技術普惠不落下1700萬視障人士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電 (夏賓)疫情以來,在精準防控上,中國社會的數字化優勢凸顯。後疫情時代,數字化轉型將繼續提速,但近段時間,視障人士等弱勢羣體如何不被技術進步落下的話題引發討論。在普羅大眾享受技術紅利時,如何防止“數字鴻溝”擴大?如何不落下1700萬視障人士?

對此,多位受訪者表示,儘管中國近年來在推動信息無障礙技術上取得了實質性進步,但互聯網應用使用體驗依然參差不齊,今後發展仍有諸多障礙有待清除。一個“技術普惠”的社會需要政府、企業及研究機構等多方參與共建,中國需發力互聯網“盲道”建設。

蔡瓊卉是一位在杭州的盲人鋼琴調音師,現在已恢復工作兩個多月。27歲的她,雖然看不見,但她與同齡人一樣,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

疫情期間,她和將近60歲的父母在富陽老家一起生活了幾個月。由於出行受限,平時愛上網的她,成了家裏的“頂樑柱”。網購生活必需品,為父母申請健康碼,都由她在手機上完成。

視力障礙人士使用智能手機的途徑主要通過“聽”,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機系統會自帶支持讀屏功能的軟件。用户開啓讀屏軟件後,手觸摸到屏幕上,軟件就會讀出相應的文字,用户根據聲音使用手機。

就現階段而言,逾40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已專門設立負責企業產品信息無障礙的部門。今年,支付寶還率先成為中國首個通過國際信息無障礙標準WCAG2.1檢測的手機應用程序。但相比起中國海量級的手機程序,40家公司的參與顯然是不足夠的。

什麼限制了中國無障礙適配技術的發展?

在支付寶無線開發工程師蕭晨看來,當前最大挑戰是認知的缺失,許多互聯網公司管理層和產品開發人員不知道視障人士如何使用手機APP。“其實以支付寶的視障用户為例,他們使用的服務非常豐富,比如近期搶消費券,疫情期間申請健康碼,參加雙十一或者618購物,甚至在螞蟻森林種樹。”

目前,歐美主要國家的信息無障礙已進入立法層面,然而中國的法律對於無障礙適配雖有過一些規定,卻散落在不同的法律法規之中,也並非強制要求。中國國內目前視障人士數量已有約1700萬,但國內互聯網產品的信息無障礙服務依然以企業或行業自律為主。

今年3月1日,一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標準《信息技術互聯網內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正式實施,這意味着“在互聯網上鋪盲道”取得了實質進展。業內專家建議,“互聯網盲道”的建設還需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楊飛表示,互聯網“盲道”建設國家標準是保障殘疾人信息無障礙權的重要途徑。有了“國標”之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等,以支持其推動落實。

蕭晨認為,中國目前在建立“互聯網盲道”上還有很多課要補。推廣信息無障礙還需發揮市場的力量,許多中小型互聯網企業沒有專業人才,資金也不充裕。因此通過市場培育出專業的公司,以其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來提升互聯網行業無障礙水平,就顯得更加必要。(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發力互聯網“盲道”建設 技術普惠不落下1700萬視障人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