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茅廬學堂 來源|茅廬學堂(ID:maoluxuetang)
最近,微軟蘇州某團隊發起了一個抵制加班的活動。
據該團隊表示:
一批從阿里巴巴、華為等公司跳槽到微軟的員工,時常“比賽加班”,甚至“半夜在工作羣互發消息”,給團隊帶來了互聯網企業的加班文化,破壞規則,惡性競爭。
這次爭執引發了大眾的討論,還被解讀成是“加班文化”和“工作與生活平衡文化”的一次交鋒。
今天,我們不聊加班文化,我們來聊一聊招人。
如果你是老闆,你大概率會希望招到阿里巴巴、華為的員工,畢竟哪個老闆不喜歡經常加班的員工呢?
但如果我是這個團隊的老闆,面對這些經常加班的員工,我會反思是不是自己招錯人了。
01
什麼是“聞味道”?
對於企業發展而言,相比招到能力強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招到合適的人。
換句話説,我們要找的是和企業三觀一致的人才。
在阿里巴巴,招募人才,一定要“聞味道”。
什麼是聞味道?就是通過觀察,瞭解這個人的理念和價值觀,是不是和公司的文化契合。
在阿里看來,人才一旦到了某個段位,核心要關注的不再是專業能力,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和你的公司、團隊很好的融合,發揮協同效應。
為此,在招聘流程中,阿里巴巴設置了一個特別的角色——聞味官。
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崗位,而是虛擬的角色,他通常由老阿里人擔任,比如合夥人或資歷較深的員工,在面試的最後一輪出現,起到最終把關的作用。
在面試的過程中,聞味官不聊專業、不聊價值觀,就是閒聊,而他唯一判斷的標準,就是能不能和應聘者聊得來。
味道不對,話不投機,自然就通過不了;如果聊得來,味道和阿里巴巴匹配,通俗地講,就是對味兒,才能算正式通過面試。
除了作用特殊,聞味官還擁有一個非常大的決策權——一票否決權。
也就是説,無論哪個環節,只要聞味官覺得應聘者不合適,哪怕再優秀,這個應聘者都不會通過面試。
為什麼阿里這麼重視聞味道?這還要從阿里巴巴早期的一個教訓説起。
02
為什麼阿里重視聞味道?
2000年,阿里巴巴拿到了軟銀投資的3000萬美元。
立志做全球頂尖公司的馬雲,開始四處蒐羅高端人才,尤其對有名校、世界500強企業背景的人才,基本是來者不拒。
然而在一年多以後,馬雲突然發現,這些高端人才進來以後,非但沒有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反倒帶來了不好的氛圍,稀釋了阿里的創業文化。
大家不再為業務拼命,不再思考如何創新,而是躲在流程後面,拿着高薪,卻不願意多付出一點,不把工作當事業,下班後就回家。
發現問題後,馬雲開始糾正錯誤,並且非常堅決。
一年後,馬雲辭退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職業經理人,並且親自抓招聘,甚至連保安都要自己面試。
正是經過從上至下的重視和嚴格篩選,才有了後來的阿里鐵軍,和純粹的阿里文化。
後來馬雲在內部反思:
要找業務技能強的人其實不難,付出比市場上高一些的工資就可以,然而一隻強力的團隊,要看這個團隊到底都是由什麼樣的人組成,就要靠“聞味官”牢牢地把握。
03
海底撈都招什麼人?
很多人覺得阿里人才濟濟,員工有高追求、使命感,自願加班,是因為馬雲的“忽悠能力”,或者高回報。
但其實在這背後,是在人才選拔的時候,阿里就已經依靠聞味道這個方法,選出了一批願意吃苦、能打硬戰、有使命感的好苗子。
不只是阿里巴巴,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人階段,就在重視人才和企業的三觀匹配。
比如海底撈。
大家都知道海底撈的服務很好,羨慕海底撈能夠找到如此用心的員工。
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底撈選拔員工的標準,其實就是四個字:苦大仇深。
▷ 苦大,指的是背景。他們絕大多數是90後或者00後,在農村長大,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背井離鄉來到城市,缺乏關懷。
▷ 仇深,指的是心理。他們過得很苦,也很能吃苦,但是未來再也不想吃苦了,渴望改變。
正因為這個底色,在海底撈這種不僅是對你好,還要讓你覺得有奔頭的“帶頭大哥”式企業文化下,極大地激發出他們內心強烈的自我實現。
當然,每一家企業的文化不一樣,選拔人才的標準各不相同。好在世界這麼大,人才這麼多,總能找到文化匹配的人。
04
為什麼團隊必須是一路人?
回到開頭的案例,其實並不是加班文化的對錯問題,而是企業的價值觀和人才的人生觀匹配問題。
微軟推崇的是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而阿里巴巴、華為出來的員工,更相信奮鬥文化,自然很難玩到一起。
不少創業者和高管,正是缺乏阿里聞味道的思維,導致在搭建團隊的時候,找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人,以至於雙方都很痛苦。
前阿里巴巴B2B CEO衞哲説:“人的分類沒有對錯。錯的是什麼呢,不同類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你可想而知,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
所以,在選拔人才階段,企業就應該重視價值觀的匹配。而不是等到人都招進來了,再抱怨為什麼員工和你追求的不一樣。
一個企業發展之路漫漫,能力可以培養,路徑可以調整,但團隊必須是一路人,可以背靠背打戰,面對面爭論。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茅廬學堂(ID:maoluxu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