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首次超越了英國,成為了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從1894年到21世紀初,美國的工業產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並且鮮有國家能夠達到其60%。直到2010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超過了美國,美國頭號製造業強國的地位才逐漸被取代。在此之間,美國穩坐了世界工業第一的位置長達116年。
那麼這兩次超越之間有什麼差異嗎?在1894年,美國工業超過了英國後,美國至少在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但是,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後,為什麼中國距離全球第一經濟強國還有很大的路程要走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100年的狀況。從1860年開始,世界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在這個時代,美國和德國迅速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代的許多技術發明都是出現於德國和美國,如德國發明瞭發電機、內燃機,美國人發明了電話、電燈、飛機、流水線生產等。也正因為美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美國的工業實力迅速提升,最終超越了英國。當時的英國還沉迷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許多設備和技術得不到更新換代,資本家寧願將大量的資金投向海外,導致了資本流失嚴重。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發明
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人類的經濟活動就被劃分為了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而工業無疑是工業革命時代的主角。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輕工業迅速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重工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當美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超越美國時,就已經能夠代表他的經濟實力超越了英國,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不過在二戰後,世界經濟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現。特別是90年代後,知識經濟崛起了。這種經濟主要依賴於研發。美國在90年代引領了全球的信息技術產業,出現了微軟、谷歌、蘋果、高通等一大批的高新技術技術公司,佔據了全世界經濟產業鏈的頂端。除了信息技術之外,美國的生物醫藥技術、航天航空技術、原子能技術等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同時,美國的製造業開始向全球轉移,西歐、日本成為了全球經濟產業鏈的第二層。而中國,目前還處於中低端製造領域階段,正在向西歐和日本的高端製造領域靠近。當然,還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處於世界產業鏈的最低端——資源輸出國。
硅谷
2010年,中國的製造業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但是,這時候的製造業已經不像100年前之間那樣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了。我們雖然擁有全世界最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我們的使用許多核心技術還掌握在美國人的手中。
説白了,當今這個時代的經濟競爭本質上就是科技的競爭,不是規模的競爭。在100年前,美國之所以能夠引領全球,在於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發明將人類帶入了電氣時代。90年代,美國再一次將人類帶入了信息化時代。中國目前也享受了信息化給經濟帶來的高速發展,也出現了一大批的信息技術公司,但是中國至今還沒有在這個領域出現重大的發明。這也就是我們依然是一個追趕者,還不是創造者。
第二個重要的變化,就是世界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世界分工更加明顯,世界經濟體系也形成了。在二戰後,世界的經濟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建立的,包括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貿易體系。在這些體系下,美國成為了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者,美國可以利用這些規則對世界其他國家進行“薅羊毛”。例如美國在缺錢時候可以印刷美元,將通貨膨脹轉移到國外。
因此,在全球化的競爭下,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加大對科技技術的研發,打造一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產業高度。如果我們一直處於第二或者第三層產業鏈,那麼我們就永遠為別人打工,成為別人的世界工廠。就如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已經進入了高收入甚至發達國家,但是他們的國民似乎並沒有享受經濟發達的“好生活”,壓力大成為了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徵。因此,我們要實現經濟的全面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相信,中國總有一天會完成這個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