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向科技要競爭力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體育

精彩激烈的全運會,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享受。全運賽場上,有些精彩不一定能被觀眾看見,可確確實實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衝擊——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觀看全運會賽艇比賽時,我們常常會感嘆參賽隊員們划槳的節奏和角度是如此和諧一致,賽艇如利箭筆直前行。這當然是選手們平時刻苦訓練的結果,而其中也包含着科技助力的因素。

大家可能不知道,賽艇選手的訓練艇只上裝有生物力學系統,可以監測到每名運動員的槳葉功率等數據。用這些大數據來指導運動員的訓練,可以不斷提高選手的訓練水平和成績。得益於這一“黑科技”,在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賽艇隊在女子四人雙槳項目上強勢奪金,在男子雙人雙槳項目首次斬獲奧運獎牌。

無獨有偶。今年32歲的“亞洲飛人”蘇炳添,在本屆全運會上百米還能跑進10秒,並奪得2金1銀,這其中也得益於科技的助力。一般來説,短跑運動員年齡超過30歲後,就很難保持在一個最佳狀態,很多選手由此也就選擇了退役。蘇炳添能不斷創造體壇“神話”,他身後一個由12人組成的強大保障團隊功不可沒。團隊裏除了有醫療師、體能師和營養師外,還有科研人員,甚至還有生物力學專家。

甭管對哪一個行業來説,科技都是第一競爭力。競技體育也不能置身度外。當今體壇的競爭,已經告別了粗放的年代。快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與以往任何時期都不相同的競爭時空。訓練不刻苦,肯定拿不到金牌;光靠刻苦訓練,不講科學,也未必能在賽場上力壓羣雄、獨佔鰲頭。競技體育越來越青睞那些既能刻苦訓練,又能吸收和藉助科技力量的選手。

跑鞋、賽車、賽艇等比賽裝備,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都屬於看得見的科技。還有更多的科技在賽場上是不易被看見的,只能存在於我們的訓練中。向科技要競爭力,不僅體現在看得見的裝備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我們看不見的意識和觀念中。光有先進的科技裝備,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意識、訓練理念和康復手段……也很難擁有完整意義上的科技力量。

繁花先於碩果。向科技要競爭力,不是一時一地的事情,應該貫穿在我們整個訓練和比賽的始終。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時的每一點付出,都能在賽場上得到回報。自強、自律、自信,再加上科技的力量,這才是我們通往勝利的階梯。有了這個階梯,我們才能站在世界賽場的最高領獎台上,成就“更快、更高、更強”的夢想。(■範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