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武術(可考證的歷史約有4200多年),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那些博大精深的各類武術拳種。可事實上我國的傳統武術除了各類拳術功夫以外,其中還包括門類繁多的器械功夫。
李崑山
譬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李崑山先生,他便是一名精通螳螂拳和諸多傳武器械的武學大家。至於李崑山先生的實戰功夫到底如何,或者説他的實戰能力究竟有多強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首先,從李崑山的學武履歷來看。
李崑山先生出生於山東萊陽的沽匯鄉,他從12歲開始就一直在家裏隨其伯父李銘閣先生學習長拳門的家傳拳術,以及刀、槍、劍、棍、鈎和鞭等諸般器械功夫。一直到李崑山20歲的時候,他在拳術方面的造詣和各類器械的掌握度已經非常之高。
螳螂拳
而當時螳螂拳一脈中的拳法名家姜化龍先生正好從煙台返回老家,並打算就地開設武館教拳授藝。再加上姜化龍先生本就與李銘閣先生有着結義的交情(山東武術界一直都流傳有“打得猛、姜化龍;打得潑、李銘閣”的説法),因此當李銘閣在1913年去世之後(終年55歲),李崑山便萌生了向姜化龍先生學習螳螂拳功夫的念頭。
螳螂拳
雖説,姜化龍先生當時已經有61歲的高齡。但是,其體魄依舊是十分強健。不過,李崑山起初並沒有覺得這個身材矮小且脖子短粗的老頭(也就是姜化龍先生)有多厲害。一直到李崑山有幸看到了年事已高的姜化龍先生練功打拳後,他這才真正對姜老先生的功夫欽佩不已,並正式拜入了姜化龍先生門下開始修習螳螂拳術。
螳螂拳
李崑山在姜化龍先生門下日復一日苦學了6年之後,一路從“螳螂摘要拳”學起(全套約360餘式),接着又學了“八肘”(共有2套,具體約有180餘式)這套貼身短打專用的拳術功夫。
螳螂拳
除此之外,李崑山還陸續學習了“蹦步”、“亂接”和“梅花路”等拳術,以及“六合棍”和“八卦攔門刀”等器械功夫,還有“八段錦”、“三回九轉排打功”和“六底仙十二動功”等高深的內功。
其次,從李崑山的實戰案例來看。
早在1931年的時候,李崑山先生就已經在李景林先生於濟南創建的山東省國術館中執教。隨後,1933年李崑山先生在南京參加全國國術考試時,更是憑藉着手中1條大槍連續闖關,並以不敗的紀錄奪得了長兵器組的冠軍。
李景林
值得一提的是,李崑山先生當時參加過的諸多國術比賽中,不管是拳術、短兵器或長兵器等比賽項目基本上都沒有使用護具的規定(頂多也就是在短兵器和長兵器的白蠟杆頭包裹了一層棉花而已)。
雖説李崑山先生在參加全國運動會時,一開始舉辦方曾要求使用過護具(拳術項目還要求戴拳套)。但是這一要求在國考實際進行過程中終究還是因眾多選手皆出現了反應不佳的情況,最後舉辦方無奈只能再次取消了護具。
由此可見,當時國術比賽中擂台比試的實際境況基本上與實戰比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崑山先生所奪得的這個冠軍,其含金量確實是非常之高。
大刀
1934年李崑山先生在萊陽十區西南鄉學校擔任校長時,還親自教過西北軍士兵習練“四式槍”和“四式刀”等傳統器械功夫。另外,他在濟南還曾以1塊3毛錢的單價鍛造過4000餘把鬼頭刀,並以3個月1學期在地方訓練了很多武裝力量。
西北軍大刀隊
抗戰時期的李崑山先生更是親自帶領着這些地方學員武裝力量多次痛擊日軍,他本人也從起初的地方武裝大隊副一路晉升到了副團長的職位。
抗戰勝利以後,李崑山先生又隨軍從青島一路轉進抵達台灣。最終,李崑山先生在台灣的基隆定居,並繼續以開館授徒的方式弘揚傳統武術。
李崑山
最後,關於李崑山先生螳螂拳和器械功夫的實戰話題,今天咱們就先暫且聊到這裏。不知道大家對於螳螂拳和傳統武術器械功夫是否經得起實戰考驗,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下您獨到的看法和觀點!
(瞭解更多有料的歷史話題,歡迎關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台,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