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先進個人甘亞弟:在主媒體中心為“動態閉環”探路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9.8萬平方米的主媒體中心,容納了近萬名來自境內外的工作人員。去年9月開始,這裏迎來了第一批境外轉播商,在各場館中率先啓動“小閉環”。


“小閉環”沒有先例,讓密接者與普通人一同正常工作,在常規防控中也從未有嘗試。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裏,主媒體中心運行團隊醫療和防疫副主任甘亞弟帶領公共衞生團隊7名成員共同制定場館防控方案,解決了諸多防疫難點。


4月19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北京冬奧組委總結表彰大會召開,甘亞弟受到先進個人表彰。


冬奧先進個人甘亞弟:在主媒體中心為“動態閉環”探路

主媒體中心運行團隊醫療和防疫副主任甘亞弟。受訪者供圖


主媒體中心的“動態閉環”

 

今年1月,甘亞弟的愛人結束了在內蒙古的支教,回到北京。一年半未見,兩人匆匆在家務上進行了“無縫銜接”,來不及拉拉家常,甘亞弟便正式進入了為期72天的冬奧閉環管理。

 

在此之前,他已在冬奧主媒體中心工作了四個多月。

 

甘亞弟是大興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21年8月16日,甘亞弟作為主媒體中心運行團隊醫療和防疫副主任,開始了大興、朝陽兩頭跑的生活。


位於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的主媒體中心,是北京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和各國家(地區)奧委會官方信息的發佈中心,也是媒體服務總彙和媒體交通中樞。當進入賽時,這裏要容納近萬名境內外工作人員。做好場館疫情防控工作是甘亞弟此行的任務,第一項工作是在北京冬奧組委的整體防控政策下,參與制定主媒體中心的具體方案。

 

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太多。

 

冬奧期間,主媒體中心要接待大批境外記者與轉播商,在正式開展新聞報道之前,轉播設施原本需要8個月時間提前搭建,由於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行,這一時間縮短為4個月,時間更加緊張。根據防疫規定,入境人員需隔離21天才能外出工作。轉播商提出希望入境便能工作,以節省21天的隔離期,這意味着去年9月中旬第一批人員入境之前,場館相關防疫方案與措施就要全部落地。

 

在社會面防控中,隔離期間人員必須嚴格封閉管理,“隔離居住閉環工作”未有先例,這讓防疫團隊頗有些頭疼。想實現這一目標,涉及住宿、交通、場館區域分隔、境外物品消殺、核酸檢測等全流程的防疫管理,相當於在冬奧“大閉環”開始之前,率先運行一個“小閉環”,這也意味着主媒體中心將成為試點冬奧閉環管理的首個場館。

 

“在同一個場館中,閉環內的人和閉環外的人要同時工作,如何確保這個空間裏不發生交叉感染,區域如何劃分,空間怎樣分隔,個體防護怎麼執行,有很多需要明確的內容。”甘亞弟説。


南京疫情發生後,室內通風系統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一度受到外界關注。在主媒體中心,場館裏通過9米高的隔牆劃分出一個一個的大型空間,並設置了多個空調機組進行對應。為了降低病毒經送風傳播的風險,團隊聽取北京市疾控專家、空調專家等多方意見,最終決定按照空調機組供風範圍來劃定閉環範圍。舉例來説,最初入境的工作人員,在一個有獨立供風循環的大空間中搭建設施,這一空間被劃為閉環,其他空間則是環外。而隨着不同批次人員相繼入境,施工範圍有所不同,閉環也隨之調整。從去年9月到賽前,這種“動態閉環”調整了四次,有313名轉播人員在閉環內正常工作。


冬奧先進個人甘亞弟:在主媒體中心為“動態閉環”探路

甘亞弟與團隊成員在主媒體中心踏勘閉環人員進出流線。受訪者供圖


這期間還要考慮許多細節問題。譬如,閉環內外空間雖然獨立,通道卻相互聯通、存在重合交叉,人員進出的流線要儘量分開;有重合的空間,需要設置硬隔檔,隔檔的高度還要考慮人員身高、飛沫傳播等特點確定。在制定方案期間,甘亞弟在場館內進行反覆踏勘,敲定出入口設在哪裏、隔牆打在哪裏、哪裏需要封閉,每天要在場館內轉上七八公里路,對每扇門都爛熟於心。


讓密接者進場工作

 

甘亞弟介紹,主媒體中心的另一個特點是人多、物多,對防控提出更多挑戰。

 

常規管理中,密切接觸者要在集中隔離點接受封閉管理。但入境人員因同乘航班或共事,發生密接的情況相對較多,如果全部隔離,對他們的報道和轉播將造成影響。因此,場館制定了針對密切接觸者的管理方案,讓他們也能進場工作。

 

與之相對的,是如何確保普通人和密接者共同工作而不感染,需要防控舉措跟進。密接人羣乘坐的車輛、落客的地點、流線、用餐區等,都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場館的公共區域每天要開展預防性消毒,增設感應式手消裝置;團隊與新冠聯絡官充分溝通,並要求密接者嚴格佩戴N95口罩、與他人保持2米距離。據統計,最終有513人次密接者在場館正常工作,工作人員未發生一例感染。


除人員外,入境物資的風險也要考慮在內。


開賽之前,約400個集裝箱的物資入境,一部分貨物沒有經過主物流中心消毒,直接從港口運抵場館。對這批貨物,要分別制定入場流程和管理方案,並進行消殺和核酸採樣。這些貨物多為電子產品,貴重而脆弱,甘亞弟在制定策略時,也要考慮這些情況,調整傳統的噴灑消毒方式,改為擦拭消毒。


冬奧先進個人甘亞弟:在主媒體中心為“動態閉環”探路

甘亞弟指導檢查物資交接區消殺記錄。受訪者供圖


經過4個多月的前期準備,1月4日,主媒體中心啓動試運行,甘亞弟正式進入大閉環。前期諸多規則塵埃落定,工作重心變為指導和檢查各項舉措,使其切實落地,每天還要處理接到陽性檢測結果、在場館內管控陽性人員等新情況。一直到冬殘奧會順利閉幕,甘亞弟的冬奧保障工作才全部結束。

 

被年輕的冬奧志願者打動

 

甘亞弟是在意外中加入冬奧保障隊伍的。2021年7月以前,甘亞弟負責大興區的社會面防控等工作,參與處置突發疫情,執行入境人員集中隔離點指導等任務,每天忙碌於疾控、隔離點、社區之間,感覺冬奧離自己很遠。

 

2008年,甘亞弟也曾參與北京夏季奧運會的保障,當時開幕式團隊在大興有彩排基地,甘亞弟作為外圍保障人員,在基地進行症狀檢測、健康宣教、防蚊防鼠等工作,壓力不大。這次的冬奧保障是全新的體驗,場館防控方案從無到有,消毒消殺、核酸檢測、流線設計、人員管理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周到,過程中還要與各單位溝通對接。“難度很大,但對能力也是很好的鍛鍊。”甘亞弟説,那段日子,每天早上五點多從大興家中出發,晚上九十點從朝陽返回,週末節假日也都在工作,狀態忙碌而充實。

 

回首整個冬奧,給他帶來最大觸動的還是場館的大學生志願者。


冬奧先進個人甘亞弟:在主媒體中心為“動態閉環”探路

主媒體中心公共衞生團隊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合影“一心保冬奧、一起向未來”。受訪者供圖


主媒體中心有10名防疫志願者,都是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和甘亞弟女兒一般大。“在我眼裏,他們還都是小孩,好像還不到擔事兒的年齡。但是他們很獨立、很細緻,又很能吃苦,幫了我們很多忙,我很驚訝。”甘亞弟説,這些孩子和他們一起經手了21萬件防疫物資,汗流浹背地搬運發放,也曾在寒冬的户外維持核酸檢測秩序,讓他非常感動。

 

回家之後,他將這些志願者的故事説給女兒聽,希望女兒也能向同齡人學習,傳承北京冬奧精神,在新時代下勇於擔當、健康成長。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1 字。

轉載請註明: 冬奧先進個人甘亞弟:在主媒體中心為“動態閉環”探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