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記者高鵬)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離別的時刻總會到來。北京時間9月15日晚,41歲的費德勒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宣佈即將退役,下週的拉沃爾杯將是他參加的最後一項職業賽事。這位網球場上的一代天驕,受傷病困擾,近三年曆經數次手術治療,但始終未能恢復至“有競爭力的狀態”,最終做出告別職業賽場的決定。
2019年11月14日,費德勒在2019ATP世界巡迴賽年終總決賽第五日單打小組賽獲勝後慶祝。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過去20年,堪稱男子網球最好的時代——先後湧現出三位奪得20個以上大滿貫賽單打冠軍的球員,史無前例。儘管就大滿貫奪冠次數而言,納達爾和焦科維奇兩人後來居上,但費德勒無疑是這個最好的網球時代的引領者。且不説六次問鼎男子職業網球選手協會(ATP)年終總決賽的紀錄無人能敵,試問有誰能在35歲之後重返網壇巔峯,多年後再度加冕世界第一?
世界網壇不乏成功復出的例子,但沒有人能像2017年重回巔峯的費德勒那般令人心潮澎湃。
2010年11月19日,將參加ATP世界巡迴賽總決賽單打比賽的前三名種子選手納達爾、費德勒和焦科維奇在倫敦亮相。新華社記者曾毅攝
2016年,費德勒走過異常黯淡的一年——背傷使他無法參加法網,終結了他連續65次出現在大滿貫賽中的紀錄;隨後,膝傷讓他職業生涯以來首次接受手術,被迫錯過美網;最終,他以世界第16位的低排名結束了這一賽季,並且自2000年以來第一次整個賽季沒有拿到一個ATP冠軍。
2017年1月,當費德勒來到墨爾本時,人們並未對他的澳網之旅寄予厚望。但在墨爾本公園球場,因傷休戰半年的費德勒一路闖進決賽,並在同納達爾的對決中打出了生平最精彩的一場球,贏得了五年來第一個大滿貫賽,結束了自2012年温布爾登錦標賽之後的大滿貫冠軍荒。這一年,他隨後又在自己最鍾愛的温網折桂,成為公開賽時代以來年紀最大的温網冠軍得主。
2017年7月16日,在温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男單決賽中,費德勒以3:0戰勝克羅地亞選手西里奇,第八次捧起温網冠軍獎盃。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從阿加西到休伊特、羅迪克,再到納達爾、焦科維奇、穆雷……在24年職業生涯中,費德勒與多位頂尖球員交過手,奉獻了一場場讓人印象深刻的史詩級對決。對手們無一不對他尊崇備至,納達爾曾説:“我找不到任何人能打得和費德勒一樣好。這個星球上沒有第二個費德勒,(對其他球員來説)這可能是種幸運。”克羅地亞球星柳比西奇的評價則更為經典——“我們拼盡全力闖入決賽,都是為了輸給一個叫費德勒的人!”在費德勒宣佈退役決定後,男子職業網球選手協會表示“你重新定義了網球”,以此向他致敬。
的確,在許多人心中,費德勒與網球這項運動的氣質高度契合。他的比賽極具觀賞性,發球精準,正反手同樣犀利,動作有力且富有美感。即使在重壓之下,他也常常能打出一些讓人拍案叫絕的球。那些美妙的切削和精準的截擊,都已成為經典瞬間。
2019年3月1日,費德勒在2019年ATP迪拜網球賽單打半決賽中回球。新華社發(馬哈茂德·哈立德攝)
“在網球場上,他是我見過的打得最優雅的男人,”人稱“壞小子”的約翰·麥肯羅説,“他的移動,加上他的技藝、他的揮拍、他的神情,他讓一切都變得很恰當。”
當費德勒在2018年贏下第20個大滿貫冠軍頭銜後,仍一如既往地全情投入。他説,“我不需要成為世界第一,也不需要用一個重大冠軍功成身退。如果能這樣當然很棒,可這些是我無法掌控的。我之所以打球,完全是因為我愛網球,而不是因為我想要一個完美的收尾。”於是,在接近40歲“高齡”時,當與他幾乎同時出道的休伊特、薩芬等早已退役多年,只有他仍奔跑在球場上,挑戰着比自己年輕十幾歲的球員。
2021年7月3日,費德勒在2021温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第三輪賽後離場時向觀眾致意。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卓越的戰績之外,費德勒在球場上所展現的優雅風度,讓他俘獲了無數球迷的心。從2003年到2021年,費德勒連續19年榮獲球迷票選的ATP“年度最受歡迎選手”大獎。過去幾年,儘管巔峯已過,費德勒仍然享受着“全球主場”這一待遇,凡是他參加的比賽,看台上加油歡呼聲最多的幾乎總是他,哪怕他對陣的是東道主選手。
優秀如費德勒,人生亦不乏遺憾。但令人有些意外的是,最讓費天王耿耿於懷的一場球,對手並非“宿敵”納達爾和焦科維奇,而是德爾波特羅。2009年美網決賽,費德勒對陣這位阿根廷大個子,在比分領先時,因對一次判罰不滿,情緒波動導致失利,無緣美網六連冠。自那以後,費德勒再也沒有在法拉盛球場捧起過冠軍獎盃。在十年之後的一次採訪中,費德勒説“很想能重賽一回”。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鳥巢”開幕,旗手費德勒在開幕式上入場。新華社記者王定昶攝
費德勒令人稱道的,不僅是他輝煌的網球事業,更在於他樂於幫助他人,成就他人。
作為瑞士有史以來最傑出的運動員,費德勒在雅典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連續兩次擔任旗手,引領瑞士代表團入場。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前,到底該由誰來引導瑞士隊走進體育場,引發了一場小波瀾。費德勒自然是一個合適人選,但他拒絕再次擔當旗手,結果,他的隊友瓦林卡成為那個人。費德勒解釋道:“我很清楚,如果我第三次做這件事,可能我會被寫入史冊,這應該是件很美妙的事,不可否認我很喜歡做這件事。我只是覺得,給其他人一個機會也很重要。”
2010年2月12日,費德勒在埃塞俄比亞與由其基金會資助的小學生們合影。新華社/路透
2003年,不滿22歲的費德勒拿下個人第一座大滿貫冠軍,開始向世界第一發起衝擊。那時他就問自己,光在職業網壇取得成功就夠了嗎?人生價值層面該如何提升?於是,他成立了羅傑·費德勒基金會,致力於幫助改善非洲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整整18年,費德勒的慈善事業惠及3.6萬餘名教師和近200萬名兒童。
偉大成就於競技場,卻誕生於人的內心。費德勒,或許是個絕佳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