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上,中國足球永遠是熱門話題。近期受到熱議的“馮鞏大戰”,就再度證明這一點。本來“馮鞏大戰”與相聲演員馮鞏無關,只是小品演員鞏漢林發表了一些對中國足球的看法,在網上受到關注後,足球運動員馮瀟霆發文表態,“批評和指責很容易,認識自己很難,中國足球要提升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鍵盤俠。”這場討論還未落幕,緊接着相聲演員馮鞏就被牽扯進來,原因是在此之前,他曾發佈過短視頻暗諷國足“海蔘事件”。在這場爭論中,除了以上三名公眾人物,還有足球解説員、經紀人以及關心足球的網友們參與進來。
表現欠佳的中國足球,歷來承受的批評、指責都不少,如果鞏漢林不是公眾人物,這場風波估計也不會受到如此多關注。鞏漢林談到中國足球時,提到某些球員年收入高,但球場上卻不進球,這和之前有網友指責運動員“踢得很臭,拿得很多”等説法相似。不過,足球本來就是項“燒錢”的運動,由於觀眾數量眾多、商業贊助及周邊衍生品能取得可觀收益,運動員高薪現象司空見慣。即便成績不理想,失利比較多,運動員同樣應該拿到正當收入。有的足球解説員就認為,完全以收入高低來評判結果好壞,可能背離足球發展規律。
不過,球員收入的高低,也應該是其個人能力和職業貢獻的合理反映。在職業聯賽中,表現不佳、無法為球隊排名保級作出貢獻的球員,會影響到自己的身價及廣告代言情況。根據市場規律,表現優秀的球員可以通過轉會等方式,謀求更高的合法收入,反之則可能面臨降薪或者被解約的情況。如果球員賽季表現不佳卻收入頗豐,便不免引發他人質疑。
這場爭論,被有些網友視為足球界和小品界的交鋒,説法雖然誇張了些,但涉及的問題卻值得人們反思:文藝演員能評價足球和運動員嗎?相較於運動員和專業人士,文藝演員確實是“門外漢”。在專業人員眼中,他們的一些看法會顯得很“業餘”,批評也説不到點子上。
然而,專業批評和業餘批評並非水火不容。如果足球運動只能被圈裏人説一説,那就失去了大眾參與的樂趣。畢竟,大眾總不能只看球,卻對結果好壞不置一詞、沉默不語吧。隨隨便便給別人貼上“球盲”標籤,事實上不能將業餘人羣的嘴“堵”上,而是試圖在爭論中快速站上制高點。或許有球迷的表達確實失控了些,但不代表不懂就不能説話,因為每個人都有基本的表達自由。
對足球來説,如果批評是基於真誠和熱愛,發言保持理性和客觀,就應該被傾聽和尊重。專業的人固然要幹專業的事,但也要虛心接納外界不同的聲音。如此,才能保持進取心,而不是故步自封。
長期以來,面對失利的事實,足球運動員有時無論怎麼表達內心的情緒,説些推心置腹的話,都會被質疑,甚至遭到無情的羣嘲。如果仔細去看,會發現馮瀟霆長文中一些話並不是矯揉造作,足球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中的很多傷痛和困難,也不是球迷們能想象的。對於運動員的發聲,社會應理性看待,而不是一味指責,對運動員進行人身攻擊。
面對負面言論,姚明説過:“興你打成這樣,不興別人説啊?”一個成熟的運動員,要學會在失利和低潮面前做個“孤勇者”,不能動輒就“玻璃心”,要真正把那些愛之深、責之切的聲音聽到心裏去,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每一場比賽中。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説過,落後就要捱打,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中國足球能讓老百姓看到更多希望和進步,相信大家也會給出更多積極的評價。
口舌之爭,對中國足球的改變沒有太大意義。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中國男足需要什麼樣的輿論環境,可以去討論,但偏激的言論的確要不得。對於球迷的批評,足球人也不能一味採取“鴕鳥戰術”和“回懟戰術”,只有虛心聆聽、深刻反省、奮力拼搏,才能不負人們的期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