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2月27日電 題:用熱愛傳遞奔跑的力量
黃浩然、韋佳玥
時令寒冬,清晨六點的南昌城風雨交加,十幾個穿着全套運動裝的跑者聚集在朝陽大橋下做着熱身運動。他們是江西巔風馬拉松訓練營的學員,正在進行冬日例行訓練——20公里,是今早的訓練目標。
因為熱愛,所以風雨無阻。無論嚴寒酷暑,這些馬拉松訓練營的學員都堅持用腳步丈量大地,傳遞奔跑的力量。
巔風馬拉松訓練營於2017年創立。當時中國各地掀起“馬拉松熱”,愛好長跑的人越來越多。2016年南昌舉辦第一屆國際馬拉松比賽時,當時已參加過近20場馬拉松比賽的李航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創立一個規範有序的訓練組織,為業餘長跑愛好者提供指導,幫助他們科學健身。
為了把訓練營辦起來,李航首先去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參加相關培訓,取得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然後辦手續、找場地、招募學員。“雖然不是官方的機構,但至少傳遞的是馬拉松文化圈裏認可的東西。我希望大家能通過跑步促進身心健康。”李航説。
訓練營創辦之初,李航立下三條原則:非公益、非商業、非競技。對於看似矛盾的前兩條原則,他解釋説,沒法做公益是因為公益組織零散、不好管理,而訓練營需要資金髮揮造血功能,但過度商業化又違背了訓練營宗旨,所以他只收取基本的費用。
巔風訓練營收費是一期1500元,時間跨度半年,一週兩次集訓,平均下來一次訓練費用僅在30元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同類訓練營,價格可能翻幾倍。“在江西我是第一個敢這麼做,而且能夠做得下去的。”李航説。
“訓練營教練”並非李航的主業,他利用業餘時間為訓練營設計課表、寫公眾號、剪輯視頻,為學員答疑解惑。在學員們訓練時,李航就騎着電動車,拿穩定器舉着手機,一路跟拍他們的動作,隨時糾正。
“馬拉松跑者都是優秀的自我管理者和時間管理者。”李航笑道,大家都在力所能及地去“發熱”。
“小組長”萬花珍作為訓練營裏資歷最老、也最積極熱心的學員之一,拿着裝薑茶的熱水壺、紙杯和摺疊小桌在朝陽大橋上設置了臨時的“補給站”。每當有跑友在旁邊停歇,她就為他們倒好熱氣騰騰的薑茶。“大家都會互相幫助的,我們就像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她説。
除萬花珍外,補給站邊還站着手持相機的攝影師雲輝。每逢訓練營週末訓練,他就自願來為跑友們拍照。“看這張多好,所有人正好在一個菱形裏。”雲輝滿意地看着自己剛剛抓拍到的照片。“我幫他們拍照好幾年了。”他頓了頓,然後補充道,“只幫這個團隊拍照。”
團隊,或許是對巔風馬拉松訓練營最好的概括。所有人因為共同的熱愛聚集到一起,在日常訓練中相互激勵、共同成長。
跑者符睿深切感受到訓練營的“温度”,是2021南昌馬拉松比賽因疫情延期後,訓練營自行舉辦的一場“民間馬拉松”。在派出所工作的跑友負責防疫備案,各跑友家屬到場提供補給,參賽包、號碼布一樣不少,兩個跑友甚至拉來了自己公司的贊助。比賽結束後,還煞有介事地舉辦了“頒獎典禮”,在跑友們的掌聲和歡笑裏,官方賽事延期的遺憾竟也得以彌補。
“巔,指身心狀態處於一定的高度;風,代表自由。”李航這樣解讀訓練營名稱的由來。與一線城市規模化、商業化的馬拉松訓練營相比,它的確是自由隨性的,但教練和全體學員的情懷與付出使它迴歸了全民健身的本質。
早上八點半,天已全亮。李航陪伴着學員們度過了又一個清晨。跑完20公里,此時已雨過天晴,陽光灑滿江面。談起今後的訓練營,李航説:“歲月終是漫長,唯有熱愛不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