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神針”王海濤:從自卑中走出,輪椅冰壺改變一生|專訪
王海濤是中國輪椅冰壺隊的“定海神針”。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輪椅冰壺隊在開局兩連敗後,豪取一波10連勝拿下金牌。比賽期間,隊長、四壘王海濤多次完成神奇一投,被冰迷譽為“定海神針”、“關鍵先生”。
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從黑龍江農村走出來的王海濤直言,體育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希望更多殘疾人朋友能從自卑的心理中走出來,“其實,我們和健全人一樣,殘疾只是身體上的一部分障礙,咱們思想上又沒有任何障礙。”
感悟
有時候不是和對手打,是和自己打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輪椅冰壺隊前兩輪接連不敵加拿大和瑞典。儘管這個結果在賽前預案之內,但兩連敗讓隊員背上了不小的“包袱”。賽後路過混採區時,隊員們臉上多是凝重的表情。
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中國輪椅冰壺歷史性摘金,完成了中國冬殘奧軍團獎牌和金牌歷史性突破。北京冬殘奧週期內,中國輪椅冰壺隊又兩奪世錦賽冠軍,外界期待值陡增。比賽結束之後隔離期間接受採訪時,王海濤透露,教練組賽前制訂了循環賽、半決賽和決賽的相關戰術,“都還是奔着金牌在使勁。”
開局遭遇連敗後,中國隊主教練嶽清爽讓隊員們躺牀上靜思30分鐘,找回之前的閃光點。王海濤回憶説,教練當時也看出來了,這不是大家的正常水平,“教練説我們在場上的思路太過狹窄,不像以前那麼寬,也缺乏通盤考慮。”
作為隊內唯一參加過3屆冬殘奧會的老隊員,王海濤説,這個時候需要他站出來,“那時,大家都有點想贏怕輸的心態,我就跟大家説,這不是咱們的水平,要相信自己,扔掉包袱,從頭開始。我那幾天想了很多,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慌。我要是慌了,前面(的隊友)肯定也就慌了。”
總結北京冬殘奧會時,王海濤認為,衞冕路上有兩個關鍵節點:兩連敗是一個,循環賽對陣挪威隊是第二個。平昌冬殘奧會決賽,中國隊正是6比5險勝挪威隊,拿下金牌。3月9日與挪威隊比賽前7局過後,中國隊仍以3比4落後。最後一擲,王海濤的驚天一投幫助中國隊7比4完成大逆轉。
“這場我們贏了,進前4的希望大增。如果要輸了,後面兩場比賽打不好的話,進前4就難了。”王海濤説,半決賽和決賽固然難忘,但與挪威隊這場循環賽同樣至關重要,“與挪威隊那場比賽,我們發揮得特別好,但凡團隊稍微差一點,真就被他們贏了。”贏下挪威隊後,中國輪椅冰壺隊一鼓作氣豪取8連勝,循環賽排名第一併提前一輪晉級半決賽。之後半決賽和決賽,中國隊擊敗加拿大和瑞典,成功衞冕。這兩場比賽,中國隊都迫使對手提前認輸。
從平昌到北京,兩枚冬殘奧會金牌同樣精彩。在王海濤看來,能在家門口升國旗、唱國歌意義更大,更重要的是見證了中國輪椅冰壺隊的成長和成熟,“其實有時候不是在和對手打,而是在和自己打。”
王海濤(右)和隊友獲得輪椅冰壺金牌。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自評
場上場下就像兩個人
王海濤是黑龍江人,身上有着東北人特有的幽默感,生活中特別喜歡開玩笑。不過,一旦上了冰,他總是眉頭緊鎖,一臉嚴肅,“我場上場下就像是兩個人。”
為了這事,隊裏一開始還專門探討過,擔心王海濤場上過於嚴肅,會影響隊伍的發揮。討論一番,大家表示已經習慣了。“如果我在場上愛説愛笑,大家反而不適應,感覺還沒進入比賽狀態。”王海濤説。
也正是這樣的性格,讓王海濤在四壘上才能應對各種複雜的難題。冰壺比賽,四壘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很多時候,團隊戰術能否得以有效執行,四壘的發揮起着決定性作用。過去兩個冬殘奧週期,王海濤多次在冬殘奧會、世錦賽等世界大賽中完成神奇一投,幫助中國隊取勝,也為他贏得了“定海神針”、“關鍵先生”等美譽。嶽清爽總結比賽時,特意提到了王海濤,“尤其後幾場,海濤的每個球都非常自信和穩定,這是我特別想看到的。”
每次被問及在四壘的表現時,王海濤總謙虛地説,是四壘的位置讓大家對自己的關注比較多,倘若沒有之前壘次隊友的穩定發揮,自己也很難投出好壺,“輪椅冰壺是一個團隊項目,要是前面的發揮不好,到後面也還是不好。”
北京冬殘奧會期間,無論是循環賽對挪威,還是決賽對陣瑞典,王海濤都有着關鍵發揮,這是他日積月累訓練的結果。
“大家看着我們在場上挺有激情的,但在場下的訓練真的非常磨人。”王海濤説,每天上冰五六個小時,不是投就是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能形成並隨時找到那種肌肉記憶。正是這種苦練讓王海濤練就了一顆大心臟,在關鍵時刻能完成精準投擊。
王海濤的表現也得到了對手的肯定,美國、加拿大、瑞典等隊員多次給他豎起大拇指。世界壺聯主席凱特·凱斯尼斯也曾特意趕到混採區,對王海濤表達祝賀。“冰壺是一項紳士運動,當你用技術而非對手失誤贏下比賽後,對手會對你表示尊重的。”王海濤説。
4年前平昌冬殘奧會,王海濤説決賽前夜緊張到睡不着覺。這次家門口決戰,他卻異常平靜,與瑞典隊決賽前一夜睡得特別踏實,“決賽前我還跟教練説呢,這次沒有那麼緊張。真的是經歷了一次奧運會決賽,成熟了不少。”
主教練嶽清爽和隊員們擊掌。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寄語
殘疾人朋友要走出來多交流
1989年,王海濤出生於黑龍江依蘭縣的一個農村,9歲那年因脊髓炎導致下肢失去知覺,只能依靠輪椅生活。14歲那年,他放棄了上學的念頭,父親在村裏用鐵皮焊了間小房子,給王海濤開了家小賣部維持生計。
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18歲的王海濤接觸到殘疾人運動,進入哈爾濱隊試訓輪椅舉重、輪椅投擲等項目。也是在那一年,中國輪椅冰壺隊開始組隊。2008年,王海濤從輪椅舉重改練輪椅冰壺,人生從此改變。
再聊起那段日子,王海濤説當時沒有太大抱負,想法也比較簡單,“當時越野滑雪和輪椅冰壺國家隊都在我們黑龍江,國家隊這名號一聽我就喜歡。還有,國家隊能出國比賽,也想長長見識,回家時在親朋好友面前也能抬起頭了。”
接觸輪椅冰壺不久,王海濤便被教練安排在四壘的位置。第二次代表國家隊比賽,王海濤的隊伍便拿到第2名,這讓他慢慢喜歡上了這項考驗技術和團隊的項目。
場上、場下,王海濤説自己就像兩個人,練習冰壺前後更是兩個人。“接觸輪椅冰壺之前,親戚家誰結婚或者辦啥事的,我都不好意思去,天天擱家裏邊,不敢去外邊見人。”成為運動員後,王海濤説隊友經常在一起聊天,大家聊得很開,慢慢也就消除了自卑、內向的心理,“其實,我們和健全人一樣,殘疾只是身體上的一部分障礙,咱們思想上又沒有任何障礙,殘疾人朋友要多走出來跟別人交流,別老把自己封閉起來。”
從自卑中走出來,王海濤如今特別開朗,除了出門時略有不便,他説意識不到自己是個殘疾人,“以前要是誰多瞅你一眼,心裏就會有一些想法,現在完全沒有了。”
2017年剛接手輪椅冰壺隊時,嶽清爽心裏還打鼓,想着怎麼去跟這些運動員打交道,總擔心一些不經意的話語會傷害他們。王海濤和隊友也能隱約感覺到教練的拘謹,“相處時間慢慢一長,教練説感覺我們比健全人還好相處,體育真是改變了我們的性格。”
北京冬殘奧會結束後,嶽清爽向媒體透露了一個消息,王海濤已成為她在哈爾濱體育學院的同事。接下來,王海濤還將以訓練比賽為主,但他説只要有時間便會回到學校,教學的同時也會向學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人崩潰的時候,往往就在一瞬間,或者是一件很小的事。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看我們殘疾人這麼不易,還在努力拼搏。你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更不能輕易放棄。”
王海濤説,現在條件這麼好,希望大家都能更加努力,無論在哪個行業能做出自己一點點的貢獻,都是在為自己、為國家爭光。
新京報首席記者 孫海光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陳荻雁